壹、缘起 和平(Peace)是一普遍性的认知,是宇宙全人类共同的希望。它是人类追求幸福的根本,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权利。和平的范畴,有小至个人内心的和平,有大至全世界及整体宇宙的和平。因之,和平的真正实践,它是一相当漫长的历程,它需要各方不同条件的配合,更需要各不同学科领域的共同努力。是以,自古以来,即不断有「和平」之声的呼吁,也不断有和平思想的提出,更有近世以还的「和平学」(Peace Studies)的催生。和平学是一门多元结合的多学科、跨领域的研究学门。政治、军事、外交、经济、教育、社会、文化、法律及心理等相关学科,皆不约而同地投入该领域的分析研究,期能为世界的永久和平,寻一可行与建立共识的有效途径。 最早研究「和平学」的先驱,为挪威学者Galtung, J.,其所主持的和平研究,具诊断、预防及医疗等功能。根据其理论结构,和平包括负面和平与正面和平。其中,负面和平是属表面浅显性的治疗,如外在直接暴力的消除;正面和平则属深层根本性的治疗,其目的在藉由冲突的有效预防,以达永久之和平。换言之,根本性治疗系研究由政治、经济、社会及文化制度等运作不当所造成的结构性暴力的消除。该暴力的产生,通常与因压迫、剥削、歧视、偏见,以及随之而起的流亡、贫穷、饥饿、疏离等现象有关,它与人本主义心理学者Maslow, A.H.所提出的「需求层次论」,颇相吻合。根据该理论,人类最根本的需求是生理需求的满足,惟有生理需求的获得满足,才会有安全需求、爱与隶属需求、尊重需求及最高层次自我实现需求的产生。是以,根据Galtung的理论,欲有效预防冲突,并达永久和平,则需消除由结构性暴力中剥离而出的「文化暴力」(Culture violence),并建立文化体系蕴藏的正面价值观。 世界四大古文化,唯独我中华文化至今仍绵延不绝,且历久在弥新,其原因在于我中华文化是一极具正向价值观的文化结构体系,包括广具物质文化的表层结构及涵蕴价值系统的深层结构。其中价值系统即是以中国儒家哲学为主轴的中华文化传统,并以「仁、诚、中、行、公」为主要原理,其本质则在于「致中和」。中者道之枢,和者德之本。道者、德者皆为和平之根本,是以「和平」是为中华文化本质之所在。英国史哲学家汤恩比(Toynbee, A.J.)教授,曾精研中华文化,其谓:「世界欲和平,要弘扬中华文化。」 中华文化是世界性的和平文化,中华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在易经,易经是中华民族古圣先贤传衍下来的最为优质的中华文化,其阐述的是宇宙大自然万生万物间生生不息的调和大法则,调和的结果是宇宙间人与己、人与人、人与团体、团体与团体,以及人与环境,包括大自然环境,和社会文化环境等的和谐与平衡关系的建立。是以易经,它是一门以宇宙整体和平为目标的学科领域,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文化发展的总源头,亦是未来世界和平的一盏明灯。 台湾唯心宗宗主混元禅师创立「唯心圣教唯心宗」,以弘扬中华文化、中华文化传统易经风水学为宗旨,以「世界和平、天下太平」为目标。至今二十八年来,通过宗教与教育两大途径,大力阐扬中华文化暨中华文化传统易经风水学于全球各地。其对未来世界发展空间的开拓及对全世界人类的无限关怀,一直在奉献心力,是诺贝尔先生「兄弟之谊」哲学思维的实践者。唯心宗宗主混元禅师力行宗教教育与和平文化教育,并为未来世界和平发展点燃心灯万万殿,是为世界和平的推动者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