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藥師寶懺(20)
慈悲藥師寶懺 第二十集 混元禪師 講述
各位十方善知識,現在請大家合掌,我們來恭唸開經偈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懺法義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(三稱)
各位十方善知識,我們今天這節繼續再來講解「藥師寶懺」,講到八十種的好、八十隨形,三十二相、八十隨形,上一節講解到佛的指紋都藏住了。其中就是說佛祂在走的、在走路的時候,離土四寸而印印文,之後,我早上在寺裡練習走看看,走不到一百公尺,腳後根、小腳肚幾乎要結塊、抽筋,脖子筋跟背部都拉緊了,要走、走到四寸、印下去,再走到四寸、印下去,你們試看看、再試看看,或許我那個功夫較不夠。
我早上試走才一百步而已,那腳後肚仁(河洛話,小腿肚的肌腱)差不多硬硬、硬了(河洛話,形容非常硬之意),才體會到要修成正果、要成佛沒有那麼簡單,才一面走、才一面走、一面走,「一步一腳印,步步印梵文」,我們就是一腳步一個印、一腳步一個腳印,一腳步印下去,好像我們這個腳底印下去就寫這個梵文,好像「唵嘛呢叭咪哞」、印到地上去,「唵嘛呢叭咪哞」、就印到地上去,想說安學經所開示的,想看看這「唵嘛叭咪哞」印下去,地獄這些餓鬼、阿修羅……種種的這些有辦法跳出來否?
結果,看看,地上也沒有什麼跳出來,反而一下子兩隻腳非常酸、非常酸的,可見佛要渡眾生的時候,不是只有祂在講話渡眾生而已、不是講經說法渡眾生,包括祂在走路的時候,好像象,我才體會到菩賢菩薩祂是為什麼要騎象、是為什麼要騎象?原來象在走路這樣「碰、碰」,若有地獄或是在愛睏的眾生,碰的都驚醒過來、撞得都不敢睡,“碰”的穿到陰府地獄下去,何況又是佛呢?
佛這樣走,一腳步印下去,一腳步、一腳步一直去、一直去,這樣走。所以,自從昨天講解到佛離土四寸在走,還再印個梵文,或是經文、懺文、懺義、這個咒語、咒文,祂都整個印到地上去,結果,到後來在走的時候,「礙?身體較不會『擺』呢!才不會擺來擺去,才不會像小丑,才不會跳一下、跳一下。」你們可以試看看,在後面如來園那裡,我走路試試看,我將我的煩惱心踏掉,啊喲!有效呢?把我的恨、怨、不滿、不知足、貪、瞋、癡踏一步將它壓掉,踏一步把它壓掉,那麼,壓下去給誰看呢?
給地獄界、地獄界這些、給他們看,說:「這些我所走過的、在人生所走過的壞的習慣,貪、瞋、癡壞習慣,我把它踏下去、走過將它壓到地上去,你們就是要像這樣,你們要趕緊覺醒過來。」所以,這些八十種形,佛祂走路、身體、八十種的形,隨各位的因緣、隨各位隨時的因緣,祂的形狀看得到的或者想得到的,你在走路也是在修行、也是在修行,再三跟各位提醒、再強調一下。
昨天講到「指文藏復」,指頭這指紋藏住了。我昨天在陽光中照它,啊喲!奇怪?我最近的指紋竟較不見了,好像稍微有藏住的樣子,工作做少了一點的樣子,所以手裡的皮較沒有那麼薄,所以才藏住了。你若感到手掌皮很細膩,我們若平時手合掌時,你手裡陽電、陰電,陰陽二級的電,你要記得我們這手心的面會形成一種炁、我們的手有一個炁,而一個炁的存在,你的炁越厚、越厚,你手裡的紋就藏住了。
我早上印證這佛經裡面的經文看是真的或是假的,所以,是真的、不是假的,我們若是凡夫才說是假的,希望大家都不是凡夫,大家都是「覺者」、大家都是有大智慧的,我們要相信經文給我們開示的妙法。
第十六、脈深不現。脈很深、不現。像我們這手的血管到浮浮、浮,好家在(河洛話,幸好)還不是很浮要注射(河洛話,打針)、我這些弟子常常要給我注射找不到什麼「筋」(河洛話,血管亦稱為筋),但是這筋是吃得太胖,所以無筋、沒看到筋脈的筋,佛的筋是很沉。我們有時候看電影、看電視~武俠的,或是看武俠小說,我們的穴道,穴脈都很深,不會隨便被點到、不會被人隨便就點到,點到的時候,馬上病就隨著到來,一下子穴那裡就停住了、或是人就開始「起破病」(河洛話,生病)。脈都很深就對了。
我們凡夫、眾生凡夫,我們的心較不穩定,我們可以拿捏看看,我們一個人的心若是越會浮的時候,心越浮,手裡的脈越浮、越浮,脈越浮,摸著脈、看著它跳著、跳,有的人不大在跳,而我們的脈一定很會跳。而我們一個人性情如果壞的人、性情壞的人,時時我們會急,性情壞的人急、性情壞的人很會生氣,很會生氣,他的穴脈都是很會浮在外面,所以,我們若看到武俠小說,一個很會生氣的人要相、要相殺、要拼生死之時,若性情不好、急性的人,脈都很浮的。
所以若一些會練習點斷的人、那些劍客或是一代神劍、什麼劍都好,他一看「這個人很會生氣,他的血脈就很浮了。」血脈很浮,他直接從他(對方)的血脈點下去,破功,開始全功盡棄。所以,這脈如果浮的人,做事較沉不住氣、做事情較不會沉、較不穩重,做事情較漂浮、做事情較漂浮。
那麼,我們修行就是這樣,若有修行,像我們的佛或是菩薩修得很好,那麼,祂們的這個脈很沉,不隨便表現於外。昨晚我在家急一件事情,如來園的事情不知道能不能做得「好勢」(河洛話,順利),我昨晚就稍微較急,在急的時候,「礙?奇怪,我心臟怎麼跳得較快?」摸下去,不是不會跳,跳得較大力,而且在跳“碰”,慢慢的又“碰”一下,又“碰”一下,啊喲!或是明天早上就睡不醒了,急不得。我才:「好吧!」去那邊靜靜的坐著,懺悔,椅子上坐著懺悔,才漸漸沉下去。
所以,像佛祂的心性那麼悲、那麼柔,長期的修心養性,那麼,祂的脈很深,不會像我們的脈很浮、很浮,這也是人的「相」之一部份,你看這個人的手的血管特別多、頭的血管特別多,性情一定壞的,若是這裡牽一條直直的(註,指眉心處浮直線的青筋者),性情十個、九個九壞,這就是看面相,「啊!這不是佛,這還是凡夫而已。」我們就不必說他:「是佛。」是凡夫而已。
有的人講到口角都是泡沫(河洛話,口沫橫飛之狀),結果呢?「喔!我的火今天光熠熠的。」一條、一條(註,指青筋)浮出來,若不知道的人:「喔!這個修行人修得這麼好,這樣貫天地。」結果就是性情壞呀!性情壞。或是手筋,青筋很多、青筋很多,性情壞才會有筋多,性情壞、急、暴燥,所以這青筋都會浮出來,那都是血脈。那麼,佛的血脈是很深,所以我們看佛的臉跟手都沒有雕刻血脈、沒有,又肥肥、圓圓、軟軟的,感覺看到得很舒服就對了,細棉棉的,佛的手是這樣,祂身軀的血脈就是非常深沉、非常深沉就對了。「而且不現」,祂不會隨隨便現在外表,血管不會隨便現在外面。
第十七,七彩不現。腳底,我們腳在走路,他不會這樣(註,指腳掌向上四十五度舉起),腳也不會彎到後面來,而且是很穩的在走,你要看他的腳底,你一定要扒在地上看,才看得到佛祂在走的那腳底。所以祂在走很平(註,腳掌),很平的踏下去。所以,七彩不現,在走時,腳步踏下去,不會讓你看得很明顯,好像是跳加官也好,或是在跳遠、或是在三級跳,都不會。
你看好像沒有在走路,但是人有在進、人有在進。各位,我們看在戲台上或是看古裝的,以前的七仙女,七仙女或仙童在走,身體有在移動,但是上半身沒有動,卻有在移動、在走,很穩的在走,無論踏多少腳步不會讓你看到在行,好像在走很自然啊!很自然的在走,而且我們看起來非常的莊嚴。
第十八,身潤澤。形面很油滋,身體非常細膩,你看他的手,衣服穿一半,一邊露出來的,你看他的手很細膩、身體、身體也很細膩、油滋。那麼,為什麼一些出家的、佛身體穿一半的,另一邊露出來?第一,告訴我們也要做工作,修行人也要做工作啊!第二,我們的習慣都是右手在做工作,因為我們右手屬虎邊,虎邊才會凶惡,才會凶惡,手就業障越多,右手較多,所以,我們看佛的衣服剛好披一半,這就是表示我們要做工作,右手要做才會消業障。
而且跟我們講內外都要一致。不要說我外面油滋,裡面就黑漆漆的。或是我手洗得很清潔,裡面都是銹。告訴我們內外要一致、裡面跟外面要一致就對了。你看祂非常的油滋,很多修行人、修得很好的,我們看他們身體油滋,面也油滋,感到有發這個光、發這個光,而手看得很舒服,肥肥軟軟的樣子,那就是真正的佛的示現。
你若看到一些人的手細膩肥肥的,要注意,你不要以為那就是佛了,也不一定,要看他八十種是不是都圓滿,三十二相是不是都有符合,否則,他吃飽了睡、睡飽了吃,當然身體肥肥軟軟的、油滋、油滋的。但是,有的人吃飽了睡、睡飽了吃,認為很有福報的人,你看他很多血脈也都是青筋都跑出來,那就浮起來、那就是血脈浮起來,這也不是真正的修行人、不是真正修行人。
第十九,身自持不透迤。我們在走路不會用迤的,在走路時約束自己,做事情不會拖拖拉拉、會約束自己,不會做什麼事情拖拖拉拉、講話也拖拖拉拉、每樣都拖拖拉拉,有的人就認為「喔!那就是佛了,消遙自在了。」我告訴你,那不是消遙自在,那是懶惰骨,不是消遙自在。所以,你看佛、有修行的,雖然你看他很肥、很斯文,但是他的行動很靈活、很敏捷,行動靈活、敏捷,這就是佛跟我們眾生不相同的其中一點。
你看有修行的,他在走路,從頭走到尾,他不會走一走、停下來看一看,再走一走、停下來再看看,絕對不會這樣,他要到那裡就直接走。那麼,佛跟我們示現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說我們每一件事情,我們想要做,就一定從頭到尾做得徹底。有時候,我的心也還會動到,好像昨天,我想要講易經,想說上一節、上一回易經還未講完,想要昨天上午要抽兩小時來講解易經,結果這投影機,本來在寫會明,變成不明(消晰),好像有一隻手把我遮住了,我跟弟子們說:「不要講了,不要了,人家不要我講。」意思就是說,「從頭到尾你說要講這樂師寶懺,你要從頭至尾講完,你半途抽掉,做事情叫做拖拖拉拉。」我趕緊停下來,不要了,趕緊再來講,我要懺悔。所以我們做事情要有頭有尾。
佛當時跟我們開示,我們人都會生病,但是醫病最好的方法,我們的病都要我們自己來折磨自己、自己來控制自己、自己來管理自己、自己顧自己,假使我們一個生病的人,病得很嚴重,驗又驗沒有病,一定是心病、心裡病跟靈性的病,我們大清早眼睛還未睜開以前,我們就慢慢的想,想說「我今天要做什麼?」眼睛睜亮、想完以後,你就今天照自己的目標去做、去走,養成一個習慣。
以後我們做事情也是一樣,有頭有尾,我們如果每天這樣,不管他人來阻礙,你一直去做時,我相信我們要照自己的意願去做,我們就有辦法控制我們自己的身體了,我們的身體就會強壯,身體健康,我們的病就沒有了,所謂「魔障」就沒辦法來約束我們、沒辦法控制我們,這點是非常的重要。我也曾經試過,我每天都要來講這些經、講這些課,其他還有外面的地方去巡一巡、看一看,到外面去幫人看房子,還有三、四個地方在上課,有時候,想說「唉呀!早上睡較晚些。」
有一天,禮拜天,寺裡也休息了,都沒有課了,那一天早上就睡得很晚、睡到九點起來,喔!人幾乎要死掉,身體不但抽痛,很不舒服,到後來還是起來做工作。所以,以後早晨還是準時五點起來,有時稍微晚一點點,接著六點多一點點就出門,養成這個習慣,竟感到病就沒有了。
所以,我們一個人的病,就是我們的想念、想法引起的,我們的消極、我們的沒精進引起才看病,所以我們的病,也是靠我們的意志力。這就是「身自持不透迤」,不會這樣拖拖拉拉。做事情我也很討厭人家拖拖拉拉,做事情早也要完成,晚也要完成啊!結果拖拖拉拉、拖拖拉拉,工作要好到那裡去呢?到最後還是要自己做、還是要自己做,誰要幫你做?沒有人要幫你做,也是要自己做而已,所以我們不可拖拖拉拉,這佛、祂就不會這樣了。
第二十,身滿足。身體滿又足,該有的有、該無的無,滿足。譬如,我們該飽的飽、該凹的凹,不是整個像氣球的,滿足不是整個像氣球,人若整個像氣球那就很麻煩了。我們的身體,假使以各位來講,感到該凸的凸、該凹的凹、該滿的滿,身滿足無缺陷,不會說臉脥歪一邊、凹一個洞。也有的說:「我修行修的很好,所以我都沒有執著其他的、別處我都沒執著,我執著我的心而已。」結果身軀邋邋遢遢、哩哩啦啦(河洛話,不堅固,好像要散掉的樣子。)做事情拖拖拉拉,這不是修行人,你們不要被他騙去了,這樣的才是完全沒修行。
他說:「啊!我不重在外表啦!我重裡面而已。」裡面如果有圓滿佛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、八十種形,那就是告訴我們裡面修得有夠,外面就自然會形成這樣就對了,自然會形成與佛同樣的法相。譬如我們的耳朵,或許我們的「猴頭老鼠耳」非常小,你說:「這是老爸生給我的,我那有可能長下來。」
我如果照他這樣來修持的話,那我永遠都是「猴頭老鼠耳」。假使我的心境有照佛、照經所開示的去做,或許我的面相會變,而真的有變,不是沒變,三十年前跟現在,有變,現在變得較老成,以前較漂浮,這就是我們會變,我們的心境跟著年齡會變、跟年齡,會跟著年齡改變我們的五官、五官。這就是我們修行一樣身滿足。
第二十一,容儀備足。臉、儀表、穿著,雖然不是說很美,但是儀很端正,容面相、外相非常端正。若有人說他是修行人修行得很好,人坐著,腳就翹到半天、翹到桌子上、翹到椅子上,那不是修行人,你不要被他騙去了。如果你去看他,「師父啊!阿彌陀佛!」結果兩隻腳翹到桌子上,「啊!那…。」
到時再收下來,裝得一個道貌岸然的樣子,我告訴你,你遇到妖麼鬼怪,你遇到的那不是修行人。很多都是這個樣子的,沒看到後面,前面看他一付斯文,後面、回過頭去看,「噫!怎麼不一樣?」那不是真真正正的修行人。修行人、內外一致、內與外一致,裡面所想的跟外面所做的都完全一致,根本就無差,內外一致。
「容儀備足」,我們穿的衣服,該穿就穿,鞋子,該穿就穿、該穿鞋就穿鞋。皮鞋是在我們娑婆世間所發明的,皮鞋在戰國時代,孫臏他被龐涓把腳趾頭斬掉,沒辦法才用皮的來做鞋子穿。阿彌陀佛祂的極樂世界沒皮鞋啊!極樂世界沒那些動物可殺,極樂世界、佛世界沒有像我們世間有牛或什麼可殺,都不必吃牛肉了,就不必殺牛,那有皮鞋可穿?沒有皮鞋可穿,所以只有布鞋、草鞋、布鞋。
那麼,「容儀備足」,外面的外相,我們準備、每一樣都完備了,扣子該扣的就扣,不要扣得「現現的」(河洛話,扣子沒扣好,衣服掀開的樣子),這樣容儀無備足。有時候我們看一個人,他做事情有認真、沒認真,做事情會拖拖拉拉否?或是做事情時,他的五官表情是不是有歡喜心否?看得出事情可以交待、不可以交待,穿個鞋子,前面做鞋子穿,後面踏在腳後根下,這種人工作不能交待他,這種人顧前不顧後、工作做一半的,這種的人面相就很清楚了、外相,衣衫穿著「里里啦啦」(河洛話,衣衫整、邋遢的樣子)。做工,我做工的身份嘛!我做工有做工的服裝嘛!
半個月前,去日本拜拜、去參觀廟寺,我剛好坐船要去鹿兒島、初島,熱海那裡的初島,我看到兩三位工人、日本的工人,車子開到工地時,工作服穿著、三個人帽子戴著就進去做工作,若是台灣人,很拼的喲!短褲穿著他也跑去、鞋子沒穿也進去,根本沒有一個事業的尊嚴、沒有尊重一個事業,想說:「我來做工作就好了。」各位可以看,若是穿衣服很整齊,雖然沒有很漂亮,穿得很整齊、工作照做的,這種人都會按步就班在做工作,你不必煩惱;假使隨隨便便的人,他做工作也是隨隨便便、邋里邋遢,這種人絕對不可以囑託他。
我們做一個事業家、開一個公司,請的人,有時候有人請到無人,一個來、拖鞋拖一半的、褲腳拉一半的,衣服四、五個扣子都沒有扣,邋遢的樣子,你還「這個人不注重外表。」我跟你說,這種人內在才是沒注重。那種人做工作「阿里不達」(河洛話,不倫不類)。我們寺裡以前很多做工作的,看了就知道,穿著邋邋遢遢,工作交給他做,十件九件錯。
較早我做測量時也是這樣,我的測量公司請了一些測量人員,有一次,有一位跟我說他在某某處、在某某處做過,講得滿山坡的,他傻傻的,後來,來上班的第一次穿著拖鞋,我說:「你怎麼穿拖鞋?」他說:「我到處做工作都是穿這樣。」啊!完了,讓這個人來就麻煩了,心裡一個感覺說「這個人靠不住。」偏偏就是靠不住,測量儀器拿著就走,人回來、儀器丟在外面,人家又拿回來給我。
所以,我們一個人身外觀,一個公司要興旺、不興旺,用部下,看他的穿著,就能瞭解這個人的習慣,因為心性有定,或是有尊重職業的這是非常的重要,不是說看外表的關係,看他的內心,就應在外表,「相由心生」、「相由心生」。
那麼,我做測量時,也請了一位師傅、工程師,就是現在台○市工務局長,他是台大畢業的土木技師,當時他測量時,我說:「打領帶要做什麼工作?太那個我就不要僱用了。」他說:「我爸爸叫我做工作,雖然我是暫時當一個工人來講,我爸爸交待我要打領帶,要出去做工作時才拿下來沒關係,但是我上班就要正正式式的。」那麼,他做工作時也一樣穿得很整齊,路中在測量時,外面的人說:「啊喲!這位是紳士者,這個人測量一定靠得往。」
你若隨便穿者,褲子滑落一邊,有的褲扣也沒扣,帽子戴歪一邊的,那如果靠得住的,我才不相信。到後來我對這位弟子林○明說:「林○明,有一天你會成功。」他說:「頭家(河洛話,老板),為什麼會成功?」「我看你的穿著,你的做事的原則、你的行動、舉止行為、做事情的負責性、負責的心,你有一天會成功。」
那麼,現在是全省最年少的工務局長,台○市的工務局長林○明先生,當時我聘請的工程師,他就是本著一個尊重職業。外表,我們如果是一個修行人,我們就穿的端端正正上班,穿拖鞋要做什麼工作呢?修什麼行呢?修什麼行呢?若是在卧室穿內衣、內褲睡沒關係,出門就要衣容端正,尊重他人呀!要尊重他人,不是為了自己歡喜就好。所以,修行人修有行、修無行,看他的穿著、平時的行動舉止就知道了,跟做人也一樣、做人也同樣如此。
各位十方善知識,各位若是說你要僱用公司的員工,我建議你們,佛八十種的形相,我們不妨撿兩樣來用,會符合的就用,但是,我們不是要培養佛祖。但是,要培養佛,佛也是要認真做工作才會成佛,若懶惰得做工作,不可能成佛,自古以來就是這樣,懶得做工作的人不可能成佛、懶得工作的人不能成佛,因為若說懶得做工作會成佛,大家都吃飽睡、睡著拉(屎),這樣就成佛了。
所以我們做工作,都是一種體驗,無論是內、也是體驗,外、也體驗。那麼,我們一個儀容端正,是給對方、給朋友一個尊重我們的親戚朋友,尊重親戚朋友,因為我們這樣,如果以世間法來講,是給朋友有面子、有面子,若以世間法來講,就是說「這個人做事情較乾淨。」所以,我們的儀容、容貌, 我們都要端正、端正,這點是佛給我們開示的。
第二十三,容儀滿足。上一個就是「容儀備足」,「容儀備足」就是襪子該穿的就穿、手套該套的就套,該掛什麼就掛什麼,耳鈎該掛就掛,那才有備足。滿足跟備足不一樣,「滿足」我們的衣衫破了沒關係,破了,我們就補好了,我們破了一個洞也無用,「唉喲!我這就是前空、後空,我這是一切都空。」
空,你就不要穿嘛!空? 不要穿就會影響別人的儀容、影響別人的心情。所以,這個「滿足」,我們該怎樣的,該縫好的就縫好。「儀」、我們一個人要「滿足」,我們一個人要「滿足」,我們「儀」、我們向人行禮,拜、也是儀呀!儀式的儀。我們的手該靠就靠、吃飯該怎樣靠就怎麼靠……,我們每樣「儀」都要滿足、每樣要使它具足,具足又滿足。不要說我們衣服穿著,一邊高、一邊低,我們每一樣都要很依照禮儀。
所以我們修行、世間人修行,有一部經最好,一部經,各位不知道是否曉得?我們小學就教了,「國民生活需知」、「國民生活需知」,大家、我們每一個人能夠依照「國民生活需知」去做、做到「滿足」時,我們也是跟佛一樣的威儀,你試試看。「國民生活需知」,你對人要有禮貌、要謝謝,那麼是「儀容」、「儀容」、「容表」,頭髮要剃的就剃,留得長長的才說:「我這是大修行者,我頭髮留個長長的。」陰陽顛倒。
說「古早人為什麼頭髮長長的?」古早人的風俗習慣不相同,古早人的習慣頭髮都留長的嘛!男女不分啊!現在男生,短就短嘛!那有說「我一定要留得長長的才是大修行家。」留鬍鬚留得長長的、糊糊的這樣,就說:「喔!這位是大修行家,這位道行很深。」我們就會去起讚嘆的心,事實上,不是那麼一回事啦!現在的修行,頭髮剃掉、鬍鬚剃掉。
所以我們現在的佛教,有的說:「那有鬍鬚的我不拜,沒鬍鬚的我就要拜。」原理就是這樣來的,要拜沒鬍鬚的,有鬍鬚的不要拜。小孩子沒鬍鬚就不拜(註,師父笑著說)?執著當時釋迦牟尼佛住世時,鬍鬚「糊糊的」(河洛話,形容鬍鬚很多、很濃的樣子)、頭髮長長的、捲捲的,現在我們的釋迦佛祖,頭髮也長長、捲捲的,但是,我們要整潔,整潔就好了,不要邋里邋遢,不要像個「散魔仔」,我們中國人有個芧山道士,頭髮留的長長的、綁著,頭髮長長的鬆散著,像男人又像女人,那就是散魔仔,用符令在跟人家拼生死、都在拼人。
若是站在真正修行人,不是這樣,修行人的儀容讓人家看了會感到真的歡喜心,你看到他,也不會感到他在修行,但是你有一種自內心感覺到這個人很尊貴、這個人很有非常尊貴的莊嚴性。這就是容儀要滿足,該滿要滿、該飽要飽、該消就要消,不要說是奇形怪狀就對了。
第二十三,住處安無能動者。住,有兩種住,第一種住就是我們所住的、每天所住的厝,簡簡單單、很樸素的,不會說裡面裝簧得……、天花板滿天星亮晶晶,壁上到處鏡子反射,裡面裝簧得花哩八描,若這種的人,他的心有很多種的心態,第一,就是「虛花」的想法,「虛花的想法」就是重面子、重表面,重表面的人,不重實質。重表面的人,當有人來看時,「喔!阮家很美。」若有朋友弟兄來家裡玩的時侯,就跟人家介紹說「我這一片牆壁多少錢、這樓梯就要多少錢。」每一樣都多少錢,算一算、你若帶電子計算機一直算,「喔!你這些差不多五百萬。」
他說:「是啊!不止喲!還要更多。」面子、重面子。這就是一些人的「住處不安」。我們住的地方要會安,要怎麼樣安呢?我們就清清爽爽,住下去舒舒服服,住進去沒有罣礙,不會每天為了這些一坑一窟、一坑一窟來打掃,那心就不會安了啦!絕對心不會安。我們若要心會安,我們若去看他的厝,雖然沒有很漂亮,沒有非常美觀,但是很清潔、很清潔,這就是「住處安」、住處能夠安。
住處安還有「心的安」,心安的住處。我們的心安在什麼地方?我們「住」,譬如,我現在「住」我是來到世間來修行的,我來世間是來修行的,我不是來享受的,我今天假使享受很好的時候,接下去,住下去你就會不滿不足,周圍環境、別人的厝裡面會「阿里不達」(河洛話,亂七八糟),你一定心不會安,並不代表我們的厝住的很清潔、我們的心就非常的安。
曾經去參觀我們的一位信徒,他厝裡面的裝簧很漂亮,地上舖的、牆壁都很漂亮、很乾淨,那間房子算起來花了很多錢,我說:「你的房子這麼乾淨,而你的心不會安呢!」「怎麼不安?我做生意那會不安。」「不要騙我啦!啊喲!是最近去人家家裡,看到人家家裡骯髒得很,你光是坐在厝裡面想著『我的家那麼乾淨,別人的家那麼骯髒。』你的心就 (河洛話,音ㄇㄟ,意為不會)安了。」
他說:「老師,這一點你跟我講對了,你講到我們的『心肝蕊』(河洛話,心底、內心深處意)了。」「我的太太把房子整理得這麼好。」她每天出去很怕看到別人的厝「垃垃圾圾的」(河洛話,骯骯髒髒的),所以,太太不大愛出去,自從房子整理完以後,不太愛去看別人的家。我說:「你太太心 安。」我說:「你也 安。」他說:「是啊!我如果看到別人骯髒,回來看到太太把房子整理這麼乾淨,我就想到某某人的家裡怎麼這麼髒,都不會要整理、不會想要打掃,蜘蛛絲那麼髒。」
「你光是坐著,只想那些而已,你並沒有這樣你就會感到心安。」那麼,這位信徒他說:「老師,這就是我的心肝蕊,我講不出來的心肝蕊,心肝裡面的鬱悶,講不出來的事情,結果你給我們講出來了,我很感謝。」他問我說:「老師,我要怎麼辦呢?」「你把別人家認為跟你家一樣那麼乾淨就好了,這樣你就安了。認為他家跟你家同樣那麼乾淨,進去到那裡邊,雖然是垃圾堆,你也要認為很乾淨的,『這地上都是新布,新衣、新布整堆在這裡。』你把它認為是乾淨的就好了。」
「老師,那有可能哪?這就違背良心。」我說:「就是不可能。」「不然你講有可能的給我啦!」我說:「簡單,你若去看他家,看那麼髒、不乾淨,你把它認為『啊!這口灶的人(註,河洛話,一戸人家一口灶)還很辛苦,還要再打拼,這一口灶的人還在努力,沒時間打掃房子裡面。』我們讚嘆他,在奮鬥的時間,以前我們也是這樣。」這位信徒拍桌子“碰”的一聲很大聲,他太太說:「要死啦!」他說:「老師講這些,我想到了,我知道了,以後我的心不會難過了。」
他就是想到這樣去人家看到骯髒時,沒打掃,「他一定有他的苦哀嘛!他的苦哀在那裡?就是沒有時間打掃嘛!若不是沒時間打掃,就是身體不好嘛!做太太的身體不好,無法打掃了。」如此而已,而你為何要有個分別呢?美跟醜的分別呢?所以,我們如果美、醜,你跟它分別,你的心就不安了,這個原則,各位不妨可以試試看。
假使我們的厝很不乾淨,堆的整堆的,那麼,你看到別人那麼乾淨,我們就「沒關係,我回去找個時間,我來打掃,打掃得也這麼乾淨。」那樣心就安了嘛!也不必漂亮啊!清潔就好了。
「住處安無能動者。」我們所住的地方很安、心很安,沒有任何事情會擾亂我們的心,沒有什麼能夠擾動我們的心。
我的一位弟子,我讓他離開,到台北去上課、帶易經心法班,弟子元道,他剛來寺裡這兒住的時候,看到狗屎或是一些信徒上廁所大便就拉在外面,他看到以後,就用紙去將它撥起來裝著,沒有閃到旁邊,而狗屎呢?如果可以,他就檢起來丟入垃圾桶,我看到後,我說:「元道、元道,你在撿什麼?」
「沒有啦!那有什麼!撿乾淨的東西。」我說:「是乾淨的,你怎麼又丟進垃圾桶?」我一看,狗屎一大丸,他把它丟進垃圾桶去了,我「唉!法可傳、道可傳。」道可以傳、法可以傳,「無執」、「無執去」,這無執、無執於清潔、骯髒。所以現在成功,在台北易經心法班開得很圓滿。所以,有時候我們「執」於外面,「啊喲!這骯髒。」一直撥,撥到後來,結果沒有撥好,腳底就踩下去,結果,臭哄哄的,擦也擦不乾淨。
所以,我們的心夠安,在那裡安呢?處處可安、處處不安。我們的念頭、看法,換一面來看。有的人最怕別人看不起他、最怕人家看不起他,出去就三粧四粧(河洛話,化粧之意),越粧就越變妖怪、越粧越不成樣(人樣),走路時這樣扭著走,好像「跳加官」,所以,我們若是怕別人笑我們衣服穿得不好、笑我們不漂亮、笑我們胖、笑我們瘦,我告訴你,我們的人生白做的、白走的,笑是他家的事情,做是我的事情。歡喜、不歡喜,安在我的心、住在我的心,每一件事情,歡喜、不喜歡,都是一種在修行、都是一種修行的橋樑。
所以,佛給我們開示的第二十三相「住處安無能動者」,心安,任何人無法把我們動。住的地方,我們感到可以住、舒適、舒適的、乾淨的就好了,人家若說「我家很漂亮,你這個改一下。」我們就沒必要,我們的心能夠安、能夠安住最要緊,心安住、心住安無能動者,那就是佛、那就是佛。
所以,有時候,我們看佛的行動舉止,確實看祂無煩惱的形、無煩惱的形。那麼,佛有煩惱,煩惱什麼?煩惱眾生不會開悟、眾生愚痴,煩惱眾生無智慧,那是祂的煩惱。若是我們,煩惱沒得穿、沒得吃,煩惱無剩很多錢、煩惱我們無很漂亮的房子、煩惱我們無很大的地位,那都是心不安者,佛已經放棄這些了。
所以,佛,祂就是悟到人生的無常;一切有常的東西,就是我們的真性、我們的佛性,才是有常。
希望今天各位有這個緣,我們介紹這佛經中佛開示的「住處安無能動者」,就是我們時時刻刻、我們的心要有定性,我們的心不要隨便被外境把我們左右去了,我們也不要說一定要聽什麼人的,我們若對得起良心、對得起社會、對得起天地,這麼我們就好了。
今天我們這一節,到這裡一個段落,請大家、我們來恭唸回向。
回向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
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
凡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
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阿彌陀佛!
祝福各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