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藥師寶懺(79)
慈悲藥師寶懺 第七十九集 混元禪師 講述
各位十方善知識,現在請大家我們來恭念開經偈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懺法義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(三稱)
各位十方善知識,我們這一節繼續再來講解「藥師寶懺」。「六波羅蜜」,藥師琉璃光如來開示,「六波羅蜜是藥」、是藥,那麼,這麼多藥,這麼多病就要有這麼多藥,但是一妙法破除萬病、妙法破除萬病。
這一節繼續來講解「六波羅蜜是藥」,之前幾節都來講解這「六波羅蜜」,第一、忍辱。第二、布施。第三、持戒。第四、精進。第五、禪定。這一節要來講解最後是「智慧」,有禪定才會有智慧,有智慧就會有禪定。
那麼,禪定跟智慧,兩個建立在我們具足的境界,你有具足智慧,必定要有禪定,而禪定必須要有之前這些忍辱、布施、持戒、精進。
那麼,什麼叫做智慧呢?智慧從那裡來?我們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開示說「各位善知識,我此法門。」我們禪宗這個法門。「我此法門,以定慧為本。」這個法門以定、禪定跟智慧為本。以定慧為本。「大眾愚迷。」我們大家不要迷信、不可迷。不要迷於一般人所講的。「定慧之別」,不要迷於一般人所講的禪定與智慧的分別。「定慧一體不是二」,定跟慧是一體,不是二,不是二。
「不二法門」是什麼?定慧、定跟慧。就是你先要有母雞?或是有雞蛋?有雞或是有雞蛋?看是有雞才有雞蛋?或是有雞蛋才有雞?這有分別,但是,事實是無分別。我們一般說:「啊!先有雞才有雞蛋啦!」有的爭說:「先有蛋才有雞啦!」所以,在那裡爭辯得分兩邊站。
在很多年前,有一次,電視上辯論「到底是先有雞還是蛋?」在那裡辯,辯得…,到後來辯得面紅脖子粗,結果雞蛋沒有生出來,雞也沒生出來,到底誰先來?這就是「定慧一體不是二。」
「定是慧體。」定、禪定是智慧的體。智慧是禪定的用。這一句是很重要。定與慧是一體。但是,「定是慧體,慧是定用。」這怎麼解釋呢?「定是慧體」,我們人若要有智慧,要會產生智慧,會將智慧開發出來,要先有定、有禪定,我們的心有辦法有禪定,才會發出智慧。
很簡單,就是說,我們在社會上,你常常看很多人,或許包括我們自己,一定我們事業做得開始較壞的時候,就會「叩叩樅」(河洛話,盲目奔波、橫衝直撞),心就亂掉了,「叩叩樅」心就亂,心亂,你就一直要找什麼解決的一條路,「要如何將我的債務還完?或是工作把它做好。」這樣的時候,不可能。我們一個人假使心無定者,智慧一直沒有掉,心無定,智慧一直沒有掉,欠思考,欠冷靜。
我們很多信徒,一旦事情到了,來說:「啊!糟了啦!老師啊!我很難過。」我說:「對啊!你幾年來就很壞了,而你因為壞,當時你發覺壞,你就是沒定。」他說:「不行呀!我無打拼不行的。」我說:「你打拼、無拼,要守而已,當一旦我們一個事業開始在『著頂担』(河洛話,有狀況)的時候,我們要守、要克服、要先定下來,才來檢討自己的事業。」一旦我們一個人生病了,為什麼要住院?醫生是為什麼叫我們住院呢?
叫我們退後一步,不要再「叩叩樅」了,定下來,然後,我們好好來思考、好好來想、好好的冷冷靜靜來檢討我們錯誤在那裡,才來找這病因,慢慢的檢查。這是定,「定是慧體、是智慧的體。」
我們有的人事業做失敗了,失敗以後,「叩叩樅」,想盡辦法、想盡辦法要來再撐起來;或是一個人錢若了去了,你會想盡辦法要趕緊把錢賺回來、想要把江山得回來,這個時候,你沒有瞭解我們的運,好像一部車,走、走,走到隧道裡面去了,你若緊緊張張叩叩樅,結果死在隧道裡面一樣,我們定力不夠、定力不夠。
或者,我一個事業,這路在走、走,本來要走這條路,結果,分叉路分出去了,我折錯路、折到那邊出去了,你起緊張了,喔!叩叩樅、叩叩樅,一直樅,樅到後來,車子壞在半路上,你沒辦法到最後再「結回去」「註,與原來的路結合」,我們的心就亂掉了,整個事業一定失敗的。
社會上事業為什麼那麼多人失敗?不是每一個都要失敗,也沒規定大家都要失敗,只是我們自己定力不夠,禪定、禪定不夠。有的人,現在叫做高利貸、高利貸,放高利貸,你因為三點半「猴猴抓」(河洛話,等不到錢於三點半前存入銀行讓人領,怕支票跳票,很急的像猴子抓癢一樣),到後來,好吧!高利貸。一萬元,抽三百元,明天欠三百元沒關係,信用先顧著。我們的定不夠。原來事業之前的規劃,自己的定力要有夠,等到時間到了才叩叩樅。
所以,佛給我們講的就是「禪定是智慧的體。」我們「禪定是智慧之體」啊!道理就在這裡。
當我們一個人往生了,放下這個殼,這身體無法給我們用了、我們氣就喘不上來了,所以,我們這個身體、一輛車無法開了,無法開的時候,這車子就故障了,而故障,我們的靈、我們的靈魂,在八個鐘頭以內,我們會脫出這個殼、脫出這個殼,脫出這個殼以後,叩叩樅,有的就樅入地獄,有的叩叩樅,樅的四處去,起緊張,不知要到那裡能夠安住、心能夠安住?
若是你家裡的人、我們家裡的人,若有學佛、有學佛的,你就有辦法將他、趕快請法師、師父、法師給他皈依,讓他心有所安,就袜墜入黑暗地獄,他就袜跑入六道輪迴去了。
所以,我們有這智慧從那裡來呢?我們就會定、會冷靜下來,「好!人回去,這是因緣,該回去就回去,因緣。」那麼,我們親人,心要定下去、要定下、要禪定、安定下來,想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、處理這些問題。所以,「定是慧體」啊!是智慧之體。我們若是沒一個禪定,你一定叩叩樅,被人家牽著四處去、牽著直去,牽著四處去呢?你就到後來怨嘆一大堆。
我們這裡信徒就遇到這個現象,常常人若往生去時,喔!叩叩樅,要去花多少錢要去祭,要祭給他怎樣,沒那麼嚴重啦!沒那麼嚴重,你只要冷靜定下來,去找法師、師父、法師,他就有辦法教導我們一條路,幫助亡者、幫助亡者他的心有所定、有所靜,定、靜,然後你就有智慧。
我們雖然是往生去了,往生去時我們智慧也是會發出來、也會發出來。我們怎麼發出來呢?我們假使往生去了,我們內在的智慧、就是生生世世所存下來的知識、智慧,我們就能夠馬上開發出來,你就根本不會沉入黑暗地獄,就是叫做「大如虛空、小無其內」呀!你自己來去自如、來去自如。
所以,「定是慧體」啊!我們一個人要有智慧,一定要有冷靜的心,但是要冷靜、禪定,確實說起來不簡單,我們只有瞭解定的道理。譬如,我們一些小朋友,成績那麼不好,不讀書的成績不好,因為他定袜下來,叩叩樅、叩叩樅、四處跑,四處跑、四處樅,當然他定袜下來,讀無書,智慧就無了。
而智慧,有,不是沒有,他開始無開發出來而已,無開發出來。所以,孩子若坐、坐的住,坐的住時,孩子他自然就會產生智慧出來;你若坐不住,智慧就無,很簡單的道理,所以,「定是慧體」、一個體。
再來,「慧是定用。」智慧就是定以後所用,智慧是定用、這個禪定。我們一個人要禪定,若是說無這個智慧,不可能禪定,我們若無智慧,要禪定是很困難,這是千真萬確、這是千真萬確。
我們智慧要怎麼來?有智慧是要做什麼?做禪定之用。譬如,我們一個人若無讀書,或是無受過教育,或者平常時無聽過一些善知識、長輩給我們講、開示的話時,他的智慧就無,無這智慧就變成愚痴,愚痴就袜定、袜禪定,所做的事情就糊里糊塗、糊里糊塗,這是個真理,非常正確的真理。所以,「慧是定用」啊!
我們若一旦開發出智慧來,你就有辦法禪定,禪定,上一節已經講過了,要依照正法、依照正法,要依照正法我們才有禪定,再來修持一法,要有智慧,往生西方淨土、東方淨土,這都是要有智慧,然後才有辦法一心不亂,才有辦法一心不亂,然後,才能老實念佛。什麼叫做老實念佛呢?你就要有智慧,有智慧去判別、去判別,你才有辦法禪定。
所以,「慧是定用」,智慧就是禪定之用。我們一個人若無智慧,無智慧之時,往往很容易被人牽著四處去,被人牽著四處跑。
譬如,有的先生,動不動就說要改、要祭,好像地理,一些做地理的,每一樣就改、祭。「我去你家走七星步,你就會發了。」騙鬼!騙鬼又騙人。或是說:「我這裡給你走走、唸唸,你家就會發了。」那也是騙鬼,是不是這樣?這都錯誤去了,無智慧嘛!
前幾天、差不多個把月前了,一位信徒,他就跑來寺裡,他說:「老師,阮厝很袜平安的,不知道那裡怎麼了?住進那間厝以後,都袜順利。」那麼,他呢?東、西、南、北四處找名師,名師三找、四找,三拐、四拐,拐到身邊根本就沒錢了。
因為就是沒智慧,無智慧,無瞭解說,搬進入這間厝怎麼不好的,只說搬進這間厝壞,所以就請很多先生,一下子這個、一下子那一個,去了,感到一個月、半個月無效,就又再找先生,錢又再花,花到後來,有一位先生、不知道那裡的先生,他就電話打去了,打給先生,先生就晚上兩點多去給他看,說:「你的厝不好,怎樣、怎樣…,厝有鬼、有什麼…、有陰的。」心頭就又亂掉了、就又亂了。
要記得,我們一間厝裡面一定有地府靈、地基主,有地基主、地府靈,每一間都有,而其中有我們的祖先,我們有供養祖先在那裡、祖先的陰靈,祖先祂們就在厝裡面、當然就有。還有佛菩薩,我們佛菩薩,厝裡供養、有拜神、拜佛,有一些護法神將,當然厝裡面有一些靈界。
那麼,你聽到的,糟了,喔!就起緊張了。那麼,這位先生他說:「我幫你改。」先生就說要為他改,他說:「要多少?」「要一百萬。」要去那裡拿一百萬?就說:「這個門的向,要我才有辦法改。」「我自己來改。」他說:「先生,你幫我量一量,我叫土水的(河洛話,泥水匠)來改。」「這不行,你不會改,袜發。」妖言惑眾、妖言惑眾。
所以,他就嚇一跳,就不敢再叫這位先生幫忙。天亮的早晨就樅(河洛話,音ㄗㄨㄥˊ,衝)上來,問我要多少錢?我說:「誰說要多少,在我法門之下,徒弟出門,第一、不可以討說要紅包。第二、不可以規定要多少。都不可以,人家一個善因緣、一個善意,紅包包給你當車馬費,你跟他收起來『阿彌陀佛!』這樣而已。」我說:「你要有智慧。」他說:「就是過去無智慧,被人牽、牽、牽,牽到歪糕凄跩,有神問到無神。」佛、菩薩袜影響人,靈魂世界無冤無仇,袜給我們相害,會傷害的是有人才會給我們相害。
所以,我們要有智慧,有智慧時,我們人會定;我們若是無智慧,就像剛才我講的這位「歐桑」(日本語,太太)這些,她錢想盡辦法花一百萬元掉了,結果,接下去無效,她就恨、怨,就恨,一直恨、一直怨,怨妒他人拐她、怨天、怨地,她的心就無法定啊!無智慧就無法定。我們心若要定,一定要有智慧,智慧從那裡來?多聽講經說法、多看聖賢經,若不識字,就較勤一點的聽人家修行的人所講的話,若這樣來,我們就有智慧。不可以無智慧,橫橫搞,你要定、定不下去。
那麼,禪定,就是我們心的自在,禪定就是涅槃、涅槃,涅槃就是禪定。那麼,什麼叫做「涅槃」呢?所有的事情,酸、甜、苦、淡都試過了、都體驗過了,那麼,無從再體驗了。你「啊!好了,世間事我沒得再體驗了。」自自然然我們的心就會禪定。一
些孩子、少年仔不懂事、無智慧,跟人家吸毒、跟人家賭博,跟人家參加團體、加入有的是討債公司,或是角頭的兄弟,錯誤掉了,你智慧不夠、智慧不夠,你無瞭解這因因果果,你無瞭解你來世間到底要做什麼,世間的萬般事情,名、利,財等等,都是暫時借用的而已,是借我所用,我們不是做它的奴才,我們不是做這些東西的奴才,我們不是要做這毒品的奴才、不是要做毒品的奴才,這我們要有智慧。
要有智慧,我們若有智慧,說:「啊!我不是毒品的奴才啊!我有智慧。」你自自然然有辦法會定下來,心會定,你就袜隨便被人牽去吸毒,袜被人隨便牽去賭博,袜被人牽去搶人家的東西,袜被人隨便牽去作賊。
所以,我們一個人若有智慧者,有智慧、有讀書、有聽聖賢所講的話,有聽老爸、老母的教導、教誨的時候,我們每一個人,我們每一個人心就會禪定。否則,無智慧,就無禪定。所以,「慧是定用」啊!智慧是要做什麼呢?就是要我們的禪定之用啊!智慧、智慧是禪定之用。
所以,我們有的人說:「我讀這麼多書要做什麼?」曾經也有孩子問我說:「老師啊!阮爸爸、媽媽…。」「當你小時候,教你吃飯,你是為什麼要學?」「肚子會餓啊!」「對啊!肚子會餓,是大人教我們吃飯,就教我們讀書一樣的意思。」這就要有智慧、有智慧,要有知識。我們讀書要做什麼?
有一天要利益大眾、要利益別人、要利益親朋好友、要自己每一天的生存、自己的生活有所依偎,有所安定,所以,讀書的原理就是這樣,這就是「慧是定用」啊!這要講,是很多,講不完,各位,可以一樣把這個開發出來。
我們六祖大師又指示說:「定是慧體,慧是定用,即慧之時定在慧,即定之時慧在定。」「即慧之時定在慧」,我們若要發揮我們的智慧,就是我們的智慧,發揮智慧的時候。「定在慧」啊!我們的禪定要有智慧啊!就是說,禪定建立在智慧之中、禪定建立在智慧之中。而「即定之時慧在定。」
我們若禪定之時,「慧在定」,我們的禪定的時候,我們智慧、才發覺說,智慧就是在禪定裡面、才得的到的,意思就是說,我們的禪定時時「定在慧」,就是說,我們若一旦心安靜下來以後,我們才發覺「喔!原來智慧就是在禪定中間、之中。」我們若有智慧的時候,「定在慧」啊!我們若有智慧的時候,你才會發覺禪定在智慧之中。
所以,母雞跟雞蛋,你有母雞,你就是原來有蛋,有蛋所以有母雞或是小雞,兩樣都需要。那麼,請問,你是吃飯才會飽?或是你餓了才要吃飯?或者「啊!我餓了,我要吃飯才不會餓。」各位,你們想看看,是吃飽才不會餓?或是因為怕餓才要吃飯?你們「定慧之用」這樣才有辦法去瞭解。
「若識此義,即是定慧等學。」我們若是懂得以上所講的這些時,你就是禪定、智慧同樣平等之學啊!平等之學的,平等之學,這邊也不能欠、那邊也不能欠。你到底說:「我這個東西,我這筆拿給左手,或是左手在欠筆,或是左手拿筆給右手。」到底是你左手欠筆或是左手你需要我筆拿給你?或是因為我欠筆,才叫左手拿筆給右手?「等學」,平等的,兩樣都不可缺少。
「諸學道人。」各位學道的人。
「莫言先定發慧,先慧發定各別。」不要說先定再有智慧,也不可以說先有智慧才有辦法定、才會開發定出來。叫人不要這樣講。
「做此見者,法有二相。」若作這個想法的時候,法就有兩種法了。本來法是一,沒第二的,沒兩個法,只是一個法而已。
「口說善語,心中不善。」我們有的人口中都說做好事情,很多啦!一些講經說法的也是,在講經說法時,是講得非常善的話,「心中不善」。
好像我們有一位信徒,他的厝邊頭尾(河洛話,左右鄰居)有一位專門在唸經、答經、勸道、勸孝的,人若往生去,經就挑去,就哭得很那個,叫人要有孝是大人喲!結果,回去時,就對他的母親「逆」(河洛話,忤逆),逆得他老母要自殺。那就是「口說善語」,但是,「心中不善」,他的心無善。那就是-
「空有定慧,定慧不等。」若嘴講好話,但是他心中不善,嘴在講好話,心頭在恨他、怨他,想盡辦法要害他。這種的人,「空有定慧」啊!這定慧,名聲講他有定慧,有定、有慧、禪定、修智慧的,「空有定慧」。「定慧不等」,這樣,若他所講的,這定和慧就不平等了。「定慧不等」,這樣,若他講的,這定和慧就不平等了。就是要「知行合一」啊!知道和走要一樣,我知道這些事情這樣做,我一定就照這樣做。
「喔!我要嘴說好話、講善的話。」你的心無善,嘴講善語,心無善,這就是什麼?「空有定慧」,一個空的定慧、空的定慧,不是實的定慧。「定慧不等」,這個定和慧無平等,就有輕重斜了。若是我嘴巴在講「我都做好事情。」結果,我現在嘴巴在講要做好事情,不可以去給人家偷拿東西。現在我的心在想要給人家偷拿東西、頭殼內在想要偷拿東西。這樣,「定慧不等」,要平等才對。
再給我們開示,「若心口俱善,內外一種。」心跟口俱善,心和嘴所講的都是善的,嘴在講的很善,心內也是善。
「內外一種,定慧即等。」內跟外都是一,內外一如,都是一。「定慧即等」,定和慧才有平等、才有平等。
所以,我們的定跟智慧,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開示,嘴跟心一定要相同、要相同,定慧才會平等。
「自悟修行,不在於諍。」各位,我們在修行,自己去悟,自己去修正,自己去做,自己去悟,自己去修正,不必人家講,不必在那裡相爭,「不在於諍」,不在於那裡相爭論,沒有用。你要跟人家講:「喔!我現在嘴講這些經,我也照這樣做,我一定會做好事,我…。」前面講,後面不一樣,這就不是定慧了。
所以,一個很有定慧、很有智慧的人,你要怎麼看這個師父是真正你的師父呢?看他的定慧,看他的心和口是不是一樣?他若心、口一致,心、口一致的時候,就免相爭,免講、講了滿山坡。
「若諍先後,即同迷人。」我們若爭先、後,我們爭是定、慧、慧啦!定啦!「要先有慧,才有辦法定。」「有辦法定,才有辦法慧。」錯誤了。
我們一些信徒,我說:「你就念佛耶!你要較『骨力』(河洛話,勤快)念佛啊!」「老師啊!阮兒子還未娶媳,我無法念佛。」「阮女兒還未嫁,我無法修行、無法念佛,等到阮女兒嫁、阮兒子娶以後,我才來念佛。」
好吧!過了幾年,我說:「啊!菩薩啊!念佛喲!」他說:「老師啊!阮孫還沒人可以帶,阿孫若有人可以帶,我的長孫帶到『大漢』(河洛話,長大成人),我才要來念佛。」那麼,最後一天,黑、白無常到了的時候,各位啊!你要先念佛,還是跟黑白無常去?黑白無常要帶著走了、帶著就走了,你那時候才說:「啊呀!我念還沒完,早知道,我那時就提早念,念佛。」黑白無常是地獄的,地獄的第一關、閻羅王的第一關的大護法,黑白無常。
所以,我們在生能夠唸佛、能夠修行、能夠做好事,一直做。
昨天早上,我接到我田○維的弟子電話,我說:「○維啊!我打電話到你家,你媽媽去台北?」「是啊!我昨天去台北,就我一個好朋友的太太往生去了,眠床睡了就往生去了,心臟不好啊!竟往生去了。」那麼,他就跟太太講:「善事加減做吧!妳看吧!這樣就死掉了啦!妳現在善事沒有做,等到死去時,要來做善事,要來做好事,啊!無機會啦!困難囉!困難囉!」
在生不做,等到死了以後才要來做好事情,太慢了、無機會了,確實無機會了。這也是定慧,你若無智慧者,你先計較,我們就袜定。我們若有智慧者,我們心時時會保持著心安,我們會心很安;我們若無智慧者,我們心不安呀!心不安!
那麼,六祖惠能大師說「自悟修行」,各位自己去悟,時時去悟,到底是先做善事才會安?或是心安才來做善事?你們可以去想看看。我這個問題,我常常也矛盾著,我也還凡夫,還是凡夫、一個人,我還未成神聖。
我常常想說:「到底我走得這麼艱苦、這麼難做,眾生結這個緣這麼難結,結了緣以後,我們提醒他什麼困難、有什麼問題,要如何?結果呢?我們講我們的,他做他的。後來回來,才唉唉叶叶。唉呀!到底我做這些有什麼意義呢?」心也常常在那裡起翻滾,到後來,「嗯!我沒做,我心怎麼會安?就是因為有做這些工作,才看到眾生這些問題,有這些問題就是我的問題。」喔!我心就安定下去了。
那麼,是不是我要做這些工作?是肚子餓才吃飯?或是先吃飯不要讓肚子餓?各位,你們想看看,看是要先吃飯才肚子不會餓,或是肚子餓才來吃飯?你給我做個結論,或者,自己做結論。若是我們的親人往生去,是不是你先幫助他、先渡他,或是等到親人往生去才渡他?兩樣都不可少、都不可欠。
所以,六禪給我們開示:「若諍先後,即同迷人。」我們若爭到先、後,後、先,先、後,你在那裡爭先後,或是先有智慧,才會禪定。或是先有禪定,才會智慧。你要禪定,也是要有智慧才會禪定。要有智慧,也是要有禪定才會開發出智慧來。
所以,我們做事業也一樣啊!我們做事業也一樣,若是說,「我要等待失敗,公司運轉再來借錢。」或是「先剩錢、先剩下的剩錢、錢有剩以後,才不會欠著。」所以,各位都可以冷冷靜靜,那藥師在給我們教導這個妙法,這就是藥,預防以後我們再生病,什麼病?事業,事業的病。身體,身體的病。思想,思想的病。社會,社會的病。
那麼,這在我們道家所講的,原來一般所講的,「防患於未然」、「防患於未然」,各位看「防患於未然」較重要?或是「與其無所生」較重要?這兩樣。「防患於未然」,事情不要讓它發生,預防事情不要讓它發生。那麼,「與其無所生」,我們老子太上道祖、老子「與其無所生」,事情不要發生就好了嘛!
那麼,請問各位,是煩惱在前,或是要解決煩惱?或是煩惱的事情不要讓它發生?煩惱不要讓它發生,或是煩惱在前?兩樣都無先、無後、無後,那麼,無前無後,最好的方法是什麼?「與其無所生」啊!「與其無所生」,不要讓這事情發生,就沒有事情了嘛!
所以,六祖給我們開示:「自悟修行,不在於諍;若諍先後,即同迷人。」
「不斷勝負,卻增我法,不離四相。」他說「不斷勝負」,你不要斷說誰贏、誰輸,你若斷定誰贏、誰輸,我告訴你,你輸掉了,試看看。
去年,台灣、中華民國總統的選舉,兩位候選人在爭得水平很高的時候,很厲害,而選後,因為只有一位而已,一定要有一個贏,輸去沒有贏的人,他說:「老師啊!師父啊!我輸去了,我無輸去的人。」
那麼,各位你要怎樣回答?要怎麼看這件事情?那個時候,我跟他說:「你沒輸,什麼人也沒贏,什麼人也沒輸、什麼也沒贏,大家都贏、大家都贏。」他說:「怎麼大家都贏?」「民主的開步,一定要有一個人來代表所有的二千一百萬人的福份、福報,兩千一百萬人的心,你輸去的人,若無輸的人,贏的這個人他不算贏,一個人不算贏,一定要有兩個人,才有比出高低,那麼,之後這贏的起來,這個要贏,因為你就下去,這個才有贏;假使說你上來,兩個都永遠無贏、無輸,所以,你也贏,這個贏,另外這個也贏,兩個都贏。」
這位先生聽我講完,他的心就放開去了,說:「喔!大家都說我輸。」「沒有錯,表面上是你輸,事實上,大局、全體,你是輸,而他也輸,甲贏,乙也贏,丙也贏,丁也贏,四個都贏,無人輸,要弄清楚,因為有四個中間,因為三位下來,這位才上去,才有一個贏,若是沒有這三個,你單獨一個,你也沒贏,也是輸去就對了,所以,你說到底是誰贏?是誰輸?要看法,這個法。」
說「不斷勝負」,我們不可隨便給人家挑撥離間,說:「啊!誰就不好啦!誰好。誰好,誰不好、誰不好…。」我告訴你,我們沒有這個資格去批評誰對、誰不對,釋迦牟尼佛、佛祖在世的時候,祂不曾去跟人家講說「你不對,他對。」不曾講,整整四十九年,佛祂不曾說什麼人贏,什麼人輸,都是講一個真理、都在講真理出來而已。
所以,佛才開示說:「無善無惡。」「無善無惡」,譬如,兩個在做生意,他拼,他也拼,他拼,他是為什麼?你不可以說他較鴨霸,也不可以說他(另一位)鴨霸,因為他生存的關係,各人的理念、立場的關係,因為跟你所看的理念不相同,你沒有站在中央、中道,所以你會分說誰鴨霸、誰無鴨霸,誰贏、誰輸。跟我們開示「不斷勝負」,不要去斷定、批斷誰是贏、誰是輸,不要斷那一個先、那一個後。
「卻增我法。」這增加「我」的執,若有「我」者,永遠是輸,有「我」者,永遠無法贏,因為只有宇宙間講一個「我」而已。
那麼,今天南投縣長要選舉,當然四個候選人都有上來寺裡拜佛過,因為我一票在這裡,南投縣裡面,這一票,人家也尊重我這一票,那麼,老祖也開示說:「大家要心亮放開,你就贏了。」「心亮放開,有包容的心,你就贏。
若是你產生了『我要贏,你要輸,我要拼你,要…。』你一定輸定了。你若是贏到說『我選票十萬,你才八萬、或九萬,甚至差一票。』的時候,你心量『喔!我是勝利者,我贏,你是輸者。』你是輸了。因為你只有一個『我』的存在,『我』的存在,小小的,好像砂粒、好像一個砂粒而已,要到那裡贏?我們的心大無其外、無其外,沒什麼更較大。小無其內,你無法用放大鏡去看到我的心到底小的什麼程度,無辦法。
所以,一個包容心,我跟你們提供,我們一個包容心,不要想盡辦法來誹謗對方,誹謗對方的人,你就不對的人,講人是非的人就是是非的人。
那麼,六祖惠能大師他就講:「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過。」說:「世人若修道,一切盡不妨,常自見已過,與道即相當。」我們要時時刻刻看自己的錯誤,我們就知道一樣高了啦!我們就是道了啦!再來,「色類自有道。」
每個人在世間他有生存的路、生存的方法。「各不相妨惱。」我們大家都不可以互相來妨礙,造成自己的困惱,我們不要影響別人的,讓人困擾以後,我們本身也困擾的,我們不要妨礙人。
「離道別覓道」,你若違背這個原則,你就這世人你不會見到道│「終生不見道」。
再來說,我們不可以光說別人的錯誤,「若真修道人」,若是真正修道的人。「不見世間過」,都永遠不會看見世間的過錯,都看到是善的。「若見他人非。」我們若看到別人不對的。「自非卻是左,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過,但自卻非心,打除煩惱破,情愛不關心,長伸兩腳臥。」我們有這個心者,我們的智慧就會出來、智慧就會出來。
所以,我們這一節講這個「慧」、智慧,要記得,這個定、慧,我們好像光、好像「電火珠子」(河洛話,電燈泡),好像光,有燈就有光,一樣,你說有電燈才有光,或是有光才有電燈,這都是無分別的,都是平等的。那麼,與其說你要有智慧,有智慧或是禪定,我們兩樣都要,若是說,要禪定才有智慧,或是有智慧才有禪定,兩樣都是等號。
各位,我們今天這一節的課,到這裡一個段落,我們請大家,我們來唸回向文
回向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
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
凡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
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祝福各位!
阿彌陀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