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藥師寶懺(28)
慈悲藥師寶懺 第二十八集 混元禪師 講述
各位十方善知識,現在請大家合掌,我們來恭唸開經偈
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
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懺法義
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(三稱)
各位十方善知識,我們這節繼續再來講解「藥師寶懺」,很多個鐘頭以來,都是在講佛三十二相、八十種的好,就是講解說,我們每個人、我們的身性,我們都在過去無量劫之時,在淨琉璃的世界或者其他佛世界的法相,也是一樣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種的好。
我們不可認為說:「啊!我這一生出世得沒有很端正。」或是「我這一世為人出世得不是很有智慧。」或者「五官沒有像一般那麼英俊、可愛、少年或是非常端正。」這是我們其中的一世而已,我們若是有人說:「我這一世感到生得很端正、感覺很好。」若是不懂得反省、懺悔,知道修心養性者,我們未來生也是很有可能出世比這一生別人更要壞。
所以,佛跟我們開示說:「我們若是這一世,我們的五官這面相、身體,若是說沒有很真正的滿我們的意,那麼,我們就可以繼續再認真的修行、要懺悔,我們唸佛,我們未來生一定得到法相莊嚴的我們的面相、我們的身軀。
若是說,我們這一生,我們真正的滿意了,感到時時我是最英俊、最美或什麼的時,一切都在自己滿足了,若是我們不記得再修心養性、不記得修心養性,我們未來生一定有因因果果的報。」這點,在此再三向各位開示的。
若是說我們這一生身體很健康,面相五官很端正,我們如果能夠行善、儘量做善事、做一些功德、立德、遵守天德、天理,我們未來生會更加好;若是說,我們若沒這樣做者,認為說這是虛偽的、都騙人的,我們一定有很多的苦惱好吃,若不相信,各位可以試看看。
佛在說話,從來就不曾對我們打妄語、佛講話不曾在打妄話,都是實實在在的在講給我們瞭解,而且佛在講的話,不是在講給我們耳朵聽,在講給我們的心聽、我們每個人的心聽,佛經也是在寫我們的心,這點,各位要瞭解,因為上節就已經講過了,三十二相及八十隨形那莊嚴其身的,都講得很祥細,我們今天就不再在這裡重覆。
我們現在請大家繼續來看這經文:
三十二相八十隨形。莊嚴其身者。欲得無量智慧方便。令諸眾生身安立大乘者。為欲修行梵行。得不缺戒。
這一段就是說,八十種的隨形莊嚴其身。佛有八十種的好處,及三十二相,都在佛的身軀裡。
「莊嚴其身者。」-莊嚴這個身軀。這「身」,不是只有我們表面的身體而已,要 有「法的身」、「佛身」,佛身、法身及報身,我們一般所看到的我們的身體,都是「報身」,為什麼「報身」呢?有給我們生苦病痛,生、老、病、死,有這四種在我們身軀,叫做「報身」,報紙的「報」,叫做「報身」。
我們有「佛身」、「法的身」跟我們的「報身」,「佛身」、「法身」是永遠不滅的,我們的身軀、我們的身是「報身」,我們若是頂世人笑人家在拜佛,這一世人就開始會「隱龜」(河洛話,駝背)、會「曲龜」(河洛話,駝背),這就是「報身」。
頂世人我們在打獵,這世人被野獸吃掉,這就是「報身」。我們身軀會痛、會生病、會臭酸、會有種種的味道,都是「報身、報身」,「業報」,這叫做「業報的身」,所以,我們的身體都是「報身」。有的人將這個身體看作沒什麼用途,胡作非為,喝酒、賭博…,弄得身體都壞光了,這叫做「報身」。有的酒喝到肝硬化了,肝硬化死翹翹了,要用這個身體就沒有了,這叫做「報身」、這叫做「報身」。
所以,「莊嚴其身者」,莊嚴佛的身。若是我們的「報身」,我們若是有在修行時,我們唸佛修行,依據佛所開示的、高僧大德給我們開示的妙法,我們去修行時,我們這也是一種莊嚴我們的身。
要莊嚴身,有很多種的莊嚴法,有的人金飾戴得叮叮咚咚的,衣服穿得最好的,那叫做「裝飾我們的身、裝飾我們的身」,不是「報身」,修飾我們的身、裝飾我們的身,不是「報身」,這點,各位要瞭解。
「莊嚴」,就是依照佛經、聖賢所講的妙法,就是我們的「心」,莊嚴我們的「心」。我們一個人的行動舉止,一些壞習慣,都是由「心」所發生出來的,我們有的人講話顧前不顧後,認為自己講得出來就好了,沒想到別人會發生怎樣,那麼,那就傷人的「身」、傷害人家的「身體」,那不是莊嚴人的「身」,所以,這個「身」者,「法身」、「佛身」、我們的「報的身」。
我希望大家,我們都要依照這經書開示的,我們來莊嚴我們的「身」,這樣是最好,我們若照這樣做以後,我們就「即身是佛」、我們的身體是佛,就是開悟了,我們的身體就開悟的人了,「即身是佛」,就是我們的身軀就是開悟的人。「是身是佛」,就「喔!這個人、這個法師、這個大德,他的身體就是佛。」「是身是佛」-他的身體就是佛、就是有覺悟的人、覺悟的「覺者」,「是身是佛」。
「即身即佛」,你看到這個人外形的身體,你就看到佛了,那個就是佛了。所以,我們若要莊嚴,我們「即身是佛」、「即身即佛」、「是身是佛」時,我們就要依照佛的這些經給我們開示的,我們照八十種的原則去修持,三十二相我們來莊嚴,我相信,我們就有辦法得到無上的菩提果。
「欲得無量智慧方便。」要得到很多、很多,「無量」就是算不完的,智慧、方便,算不完的,怎樣算不完呢?這個人遇到了什麼,他就幫他解決什麼問題,遇到什麼煩惱,你就提供什麼妙法給他、解決他的困難。若是這個人現在肚子餓、沒得吃,我們就端個飯給他吃。這都是方便的智慧、方便的智慧,智慧方便,無量的智慧。
我們人在世間,學的智慧有夠多、有夠多,昨天,我的一位弟子吳醫師的太太,她跟我說:「師父啊!什麼叫做涅槃?」我說:「很簡單,娑婆世界所有的人生之生、老、病、死、苦、鹹、酸、苦、淡、貧、富、貴、賤,都體驗完了,在世間沒什麼可再體驗了,而且,各種的苦惱你都已經體驗完了,而且都沒有被這些苦惱把我們綁去,那麼,我們所有世間一切八萬四千種的煩惱,都有這妙法,若來了,有辦法對付它,魔來斬魔、佛來斬佛、人來斬人,一切不著於心時,到那個階段,就是涅槃。」所以,我們人在世間,為什麼要來?
昨天吳醫師的太太才再問我說:「師父啊!人來世間是苦的、是悲哀的。」我跟她說:「人來世間不是苦、不是悲哀的,若是無悟道者、無悟到的時候,你就認為世間悲哀,你若悟到的時候,世間就是我們為了體驗而來,為了體驗,為了還願力、要來還我們的願力、要了我們的願力、我們的願望、願力,我們若是了解這樣的話,你會很快樂。」
我也有煩惱的事情會發生,我也有妻子、孩子、有家裡的「是大人」(河洛話,父母)也有親戚朋友,會有煩惱的事情發生。較早是會有煩惱的事情發生,但是幾年前,去悟到「人生就是來體驗」以後,不是苦惱、不是煩惱,我們盡一個責任心,要有一個責任心,大家互相「鬥陣」(河洛話,相處一在一起),知恩、感恩、報恩的心,我們這樣來做。
每一個人自己發生的事情,他有生生世世、生生世世所帶下來的業障、所帶下來的業,所以把他的生苦病痛是個人、每個人過去世、生生世世所帶下來的,這世人樹芽一直在發芽、草在地上一直在發芽出來而己,這發的芽是過去自己所種而發生出來的芽,那麼,發出來的芽,我們就能夠來看出發芽的苦惱在那裡,發出來的芽究竟是為什麼?我們了解之後,哈哈大笑,哈哈一笑,原來是這樣而己、原來就這樣而己。
那麼,我們的心就沒有被境轉,心不被境轉的時候,我們人生、我們的心量、我們的智慧就會出來了;我們的智慧有出來,我們就不會被境轉去,所以,整個生生世世、一生一世都投胎來,各依本份、各人依各人的願力來做世間該做的工作,這樣以後,我們就完全體驗完了,都圓滿了,「好了,我結束了,我世間不要來了。」那叫做涅槃,才是真真正正的涅槃、真真正正的涅槃。
有的人說:「啊!我的氣不要喘了。」那叫做死去,暫時休息,也是會再來、也是照樣會再來,不用怕不會再來,因為我們的願力還未結束,從這樣,我才深深體會說,這一生,雖然到今天剛好五十五歲來講,所體驗到的很多事情,實在說有夠多:本身體驗以外,別人所發生的事情、在面前所遇到的、所看到的體驗,包括家內「某阿仔」(河洛話,太太、兒女)、「是大人」(河洛話,父母)、親戚朋友所發生的世間之歡喜、不歡喜、生、苦、病、痛,這些生老病死的事情,都發生在眼前所看過的,這都是一種體驗。
再加上我自行道以來,結緣那麼多人時,那麼多人、大家的苦,酸甜苦淡、他們的煩惱等等這些,才會體會到「這就是我體驗的。」雖然我沒有親身踏進那個境界,但是親身所聽到的各人的艱苦或歡喜,那就都是我的一種體驗,這就是我們人來世間要體驗的道理就在這裡。
所以,我們在世間體驗越多、磨練越多、體驗越多,我們在世間所體驗的,越接近涅槃的境界、越接近涅槃的境界。雖然我五十五歲以來,懂事情以來差不多只有四十八年而已,到這幾年來所體驗的,實在說,才發覺到世間的寶貴,確實世間很寶貴的,世間的寶貴就是我們有機會可以體驗,而且體驗完,我們有一個想法、我們有思想,我們有思想來想我們世間所有發生的事情,我們有思想。我們人和動物不相同的在那裡呢?就是我們有思想,我們會去想、會去破解這些煩惱,所以,我們的寶貴,就是我們有這思想。
那麼,在這幾年來的中間,發生這麼多眾生的事情,體驗到眾生的事情時,這都是一種智慧,給我一種智慧的精進,因為有的我不懂,有不懂的,佛菩薩、王禪老祖就給我靈感,給我知道如何來排解眾生的困難,排解過後,果,都是有得到這個法喜,這就是每一件發生過、體驗過,結果就每一樣都積在我的腦海內、積在我的識田,這就是最大的、無上的、寶貴的法喜,這也是一種寶貴。
所以各位,在世間大家都會有不如意的,不如意的都是自己所安排、所設定的程序,自己從心發出來的願力所發生的,所以也沒必要去怨天、怨地,你若要怨天怨地者,你就很容易造成自己的智慧掩蓋、蓋住掉,我們的智慧、方便法門,我們就沒辦法再生出來,這是我親身經驗跟體驗的,提供給各位做一個參考。
那麼,「無量的智慧」,「智慧」跟「智識」有一些距離,「知識」就是我們所聽到的、所看到的,為「知識」,或是書裡面所讀到的為「知識」;我們將所讀到的、看到的、人家書所講的或是親戚朋友給我們講的,我們聽到了、把它記起來,然後將它運用在生活中,運用在生活中。
我們若早時遇到,「喔!經書跟我們講了什麼、佛跟我們講了什麼、老祖跟我們講了什麼、佛祖講了什麼,或是這些高僧大德給我們講的,我們拿來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時候,你就會發覺這就是無上的法喜,這就是真真正正的「智慧」、從這裡出來的。
我們人有八萬四千種的智慧、智慧門,我們都自己蓋住了、都自己蓋掉了,我們不要自己製造一些起懊惱的,以後自己才臉部摸一摸、自己起「歹勢」(河洛話,不好意思),若這種的,都是讓我們自己造成本身八萬四千種的智慧之門、都自己蓋掉了,這是自己所造出來的業力跟業障,各位要注意、各位要注意。
所以,我們在日常生活,貪、易生氣、愚痴,最怕愚痴,這個愚痴、無智慧的,我們就無法提升我們的智慧。什麼叫做「佛」?就是「智慧」就是「佛」,所以,「佛」就是智慧的人為佛、有智慧者為佛。給我們開示「欲得無量智慧方便。」我們若要得到這無量智慧方便時。
「令諸眾生。身安立大乘者。」要讓眾生…,什麼叫做「大乘法」、「小乘法」呢?「大乘」跟「小乘」?很多修行的說:「啊!我們這是大乘的,你們的是小乘的。」會說:「我是大乘法的人。」沒開悟,若會說我自己本身是大乘的,「你們修小乘的。」「你們這些做功德會而已、參加功德會而已,煮給人家吃而已,做……而已,這是小乘的而已。」
我跟你講,這種人最可惡、講這種話的人,最沒開悟、最沒開悟,真的!是為什麼呢?人家真真正正大乘者,他會去實實在在去為眾生,幫助眾生,實實在在的做,這才是「大乘」;你若只有窩在厝裡面,「我就在那裡憨憨的坐。」
兩隻手連蹲在地上拔根草都捨不得去拔,保持一個手的細綿綿,或是連拿個東西都捨不得,只在屋內誦經、讀經,說是在「大乘」?我告訴你,這不是「大乘」,因為做人,我們每一天要吃社會、世間人的飯,用的是十方的供養、佈施,那麼,我們不會去做一些小小的工作去回饋,這種的人|可憐!
我遇到一位信徒,他也說他是修大乘法,結果,小小的善事、功德都不做,我說:「你這種的根本沒在修,比一個普通人還要糟,真正大乘者,是有辦法真正的去行,知行合一才是大乘,你知道了,要去做,知道、要去做,才是大乘法。」
所以各位啊!我們真正「安立大乘」,就是我們有智慧,有辦法去做工作,給我們講得很祥細:「欲得無量智慧方便。令諸眾生。身安立大乘者。」所以說,要讓我們得到無量無邊的很多智慧及方便法門、方便法,所有的眾生若遇到困難、心不安,或者不知道要怎麼做,有辦法幫助眾生,而且使一些要修行的人,能夠知道要怎麼做、要實實在在有辦法去做。
所以,知道要怎麼做,要實在去做,然後所印證出來的,輸入你的腦海內、識田裡面,這所得到的,這才是真真正正的大乘法。因為我們人來世間就是要做,我們就是有思想,所以我們知道會想,跟普通的動物不一樣的就是在這裡。
那麼,我們這位信徒,我講完以後,自己才說:「老師,那我不就聽錯了?」我說:「你難道不曾去試看看?較早你不相信不貢高,自稱自己是大乘;你所做的工作很認真去做,你比較看看那一種心比較安?」
他說:「是啊!我以前那麼做,我的心很安,自這中間我聽到什麼是大乘法時,心感到很不安。」本來就是這樣,所以,「知行合一」,能夠知,就要能夠做,而且所知道的法,講出來的話,有辦法實實在在做、去印證出來,這才是大乘法、大乘。
那麼,要做大乘法的時候,我們也要有種種的智慧,我們若無智慧,事情不做沒有事,每次做、每次錯、每次都虧錢,那不是智慧,那是愚痴,工作不要交給他做,不交給他做沒有事,交給他做反而虧錢、反而虧,這不是智慧,這就是愚痴。所以,我們要修智慧,不是修愚痴,我們最要緊的是這樣。
人在世間沒有多少可浪費、沒多少好浪費,尤其我們在道場修行的人,十方來的東西,我們不要去浪費、我們不要浪費,浪費,後世人一定要來以各種的方式,一定要來還這些業報,要注意。那麼,我們在世間、在凡塵也一樣,我們也不要浪費。
「為欲修行梵行。」我們要修行無上的菩提果、無上的菩提果。
「得不缺戒。得三聚戒。」上一次講過了,什麼叫「三聚戒」呢?第一,正定的聚。就是心能夠真真正正的安定,不會被境把我們轉過去、不會被境轉去,不會這樣東西看到了就想要了|貪心。有時候我出去也被境轉去,正定定不好,看了「這不錯啊!」就把它買回來,買回來,糟了!欠個地方擺設,擺到後來就不倫不類。
我們定力不夠,我們若是有地方,我們就多少買一些回來擺,有的擺得屋內起煩惱,要打掃也不是、要清理也不是、要丟掉也不是、要怎樣也不是,結果,沒有煩惱的,你反而買煩惱回來,「正定」的聚。
正定,就是我一定要開悟、證悟,證明我所得到的智慧、正定的聚、正確的安定、禪定的聚,就是說,我一定要來證悟、証明後開悟。譬如說,我今天聽到這個法、聽到這個智慧、看到這個智慧,或是梵行|就是清淨行、就是心清淨,斷除各種的慾望,或是斷除貪、各種的慾望。
那麼,我們為了要修清淨,「好吧!我到百貨公司試試看(或是精品店)。」「啊喲!這個這麼好、這麼漂亮、這麼莊嚴、這麼…。」你一定在那裡多看幾遍、多遶幾遍,你沒買,回到家裡一定想盡辦法,樸滿打開、去買回來,買回來才發覺「啊呀!這是多餘的。」不會定了啦!試看看。
我們若是今天聽到這個經法以後,明天、後天,我們若是有時間,時時我們練習去百貨公司、去精品店或是什麼的,你去轉一圈,你如果有辦法出來時,手上空空的才是行,你若手上不會空空的,我們可能是定力不夠,不是叫大家不要買喲!我們多餘的東西!你看百貨公司那麼多東西,每一樣我們都有需要,用得到嗎?用不著,用不著呢?甘願買回來放、擺著也好,我們的「定力」定看看,去證明才會去覺悟,證明後,你有所開悟。
譬如,我們現在佛俱店中,很多佛很莊嚴,看了看,「啊喲!這、這麼莊嚴,我家裡的佛祖這麼不好,我家裡的觀音嘴巴尖尖的,這麼不好看。這一尊這麼美、這麼莊嚴。」我告訴你,你回去光想著那一尊觀音,你家裡的、你拜也拜不入心,這就不是「正定」,這就無法證悟。
但是你已經證明了我今天所講的話是正確的,試看看,「正定的聚、正定的聚」,我們有辦法否?我們沒辦法,若有辦法,「唉!沒有錯,我沒被轉了,我家的觀音菩薩的法相最莊嚴,再美的也沒有比我家的觀音菩薩更莊嚴。」你若有這樣時,你這個時候就證悟,證明到之後,你就開悟,叫「證悟」。
各位,你們可以去酒家喝看看,你看小姐很漂亮,一個比一個更漂亮,才「啊!我太太怎麼這麼多?當時我怎麼這樣?」你的心一定起動念,這就是「邪婬」,所以,「梵行」,斷掉邪婬的心、邪婬的心。或是現在的「午夜牛郎」,「啊喲!阮尪(河洛話,我的丈夫)怎麼這麼歹?粗魯,又沒氣質,講話又不會修節。」我們的心又被亂掉了。
「正定的聚」。我們就沒辦法去破除,我們若有,「啊喲!還是我老公較漂亮,歹歹的尪、吃勿會空。」「啊喲!這些少年仔、做牛郎的,都這麼英俊,沒有錯,這少年郎若是我的尪婿(河洛話,丈夫),不知道有多好;啊!這不好、不好、不好,這不行的,還是阮的尪比較好,因為最起碼給我生這三個兒子,這麼有成績、這麼有成就、這麼有智慧、這麼懂事、這麼乖又有智慧。」
你的心:「啊!確實是我的老尪比較好。」若這樣來,你就證悟,正定的證悟,有辦法證明到佛所說的這個妙法,就是說,我們斷除身外不該我們的東西之想法,斷除身外不該我們得的想法。
譬如說,我們朋友或同事「作伙」(河洛話,在一起),男同事、女同事間,這就不應我們硬去纏人家的,不應該跟人家纏的,沒辦法尊重人家,把人家「花」(河洛話,無理取鬧之意)、把人家纏,我們就犯了戒、我們就犯了邪淫的戒,硬纏人家、硬把人家糾纏,這罪惡是非常的重,這一生若要開悟是很拼的。
所以,我們現在的社會,每一樣都要證悟、要證明,我們人在世間要有個人格,要尊重人、要尊重人家的身體,譬如說,某某人甲的身體,那是他的權利,要記著,我們人的身體,這是一個虛的、借用的,我們人身內的那個心、那個靈魂、那個生生世世他的本來的生命,那才是真正自己。
一旦我們投胎來,這是我們精修的權利,我們不可以去傷害人,我們不可以去傷害人、想盡辦法吃豆腐、或是想什麼辦法要把人家纏、把人家調戲,人家起懊惱,我們是犯了侵占罪,這是非常的重、非常重的侵占罪,所以我們在道場修行,我們要避除這樣,在道場才有意義,否則,無意義,不然,在道場是在造業。
所以,我們這「正定聚」,一定證悟,我們要證明,譬如剛剛講的,我們硬要纏人家,纏的心會安否?心一定勿會安,能夠證明到一點的就是心勿會安,我們是證悟心安,這樣,我們的人生,時時在過、過的才有意義,才是真真正正我們做人、身為是人。
這一點,各位十方善知識,人跟人中間相處,一個緣份,人跟人中間的「逗陣」(河洛話,相處)是要互相去尊重對方的財產,身體就是財產,譬如,你今天開一輛車子,我開一台車子,我就刻意開車去推撞你、一直纏、纏你這台車,我們司機在車上,我們開車,我們是好朋友、非常好的朋友,或許我們是父子、或許是母子、或許上一世人是我們的「是大人」(河洛話,父母)。
這世人投胎,假使我開這台車,對面這台車就我們的「是大人」,你就窗戶貼上隔熱紙、你看不到,開去撞那台車、纏那台車,等到大家車門打開,「你為什麼撞我的車?」「啊!失禮、失禮(河洛話,道歉語,對不起之意),爸!對不起,我不知道,我以為是別人啦!」所損失的是你、所傷害的是你的是大人,所傷害的週圍的別人,所傷害的是你自己的德。
所以,我們一個人在世間,現在社會的婚外情是有夠多、婚外情是有夠多,婚外情,不要認為說是有「豔福」,錯誤了,這個「豔福」只有在害死你自己而已、害死你自己,這「定力」不夠,所證明出來的是以後一個苦惱、一個苦果。
所以,現在很多婚外情,這是擾亂到他人的身軀、擾亂到他人的生活、擾亂到他人的財產、侵佔他人的財產,這個、有一天我們死了以後,我們這個罪是非常的重,一定要下地獄,先去修這些業報,後世人先出世去修這些業報,業報受盡以後,才有機會再投胎、才再出世做人,不然,我們擾亂,以後換我們出世當妓女或是妓男、妓女,出世在那場所做人。
所以各位十方善知識,佛跟我們說,我們要了解,我們「見性」嘛!看自己本來是何人嘛!我們為什麼就要開這台車去撞別人的車?去纏別人的車?社會會亂、家庭會亂,就是大家都是愚痴、無智慧、貪,才會造成這樣。
所以,佛跟我們開示-「得不缺戒。具三聚戒。」就是講,第一,正定的聚,必定要證悟。所以,我們必定要證悟、一定要證悟、要去證悟、去證明、去覺悟,覺悟它是酸、甜、苦、辣,但是,甜、酸、苦、辣,你若證到惡的因的時候,你一定是以後結到未來生的果會發生,證悟。或是說我們愛喝酒,每天喝,喝到天天醉,認為喝酒就最行,認為別人沒辦法喝,喝得「我這樣感到……。」我告訴你,真不孝、真不孝。
曾經我們一位信徒,六十多歲了,他跟我說:「啊呀!老師啊!我喝酒喝得很難過。」我說:「你對父母如何?」「我很有孝啊!」我說:「你不要騙我,今天你比我年長來說,但是在法道上而言,我當面告訴你,你不要騙我,你是不孝的人。」非常生氣的說:「是為什麼不孝?」
我說:「你若是有孝者,你老爸 、老母給你身體生出來,他就沒有把你生成是醉面、醉面的孩子,你酒喝完,是大人八十多歲在那裡擔心,為你的事情在那裡煩惱、在那裡操心,你不是不孝是什麼?」「對啊!」就靜下來了,就不敢跟我辯說他是有孝的,我說:「老爸、老母辛辛苦苦把身體給了我們,十月懷胎,又培養,老母在肚子裏揹我們時,我們老母的精、炁、神這元氣都被我們吸去了,生出來以後,你酒就喝得這樣團團轉,這是有孝?騙人的啦!違背良心。」
我跟他講了以後,他說:「老師,我決定要改,你要讓我改。」我說:「先生啊!我怎麼不讓你改啊﹖你要改,你要自己改,怎麼我要讓你改?今天老祖開示說你就是這樣不孝的人,若是你要做個有孝的人,身體要顧給它『勇』(河洛話,勇健、健康、強壯),病來那是沒辦法的,你若要去喝酒或者是去賭博,弄得身體壞光光的,這都是非常的不孝、非常的不孝。」
所以,過去在無量劫以前及以來,無量劫以來,生生世世在世間的輪迴時,我們若犯到這些,都是不孝的行為。這就是我們「三聚戒」的「正定戒」,我們必定要證悟,證悟如何走一個正路,證悟我們所做的是心安、心安。
第二,「邪定聚」。就是說畢竟不能證悟。有的人來世間就是這樣,邪心、邪念,譬如,「啊!不要證悟了。」胡亂來、胡作非為,我告訴你,單單犯了罪,你就吃不消了,還有我們後面一大群|我們自己過去世、生生世世的多生父母、恩人在身邊,我們「啊喲!畢竟不證悟。」
一世人就顛顛倒倒、糊里糊塗過一生,這是我們人生最悲哀的、人生最悲哀的,難得人身。我們若要這樣,我們不如不要下來投胎,讓別人下來投胎。老爸、老母將這個身體給我們,我們千辛萬苦、在上蒼有這個善因緣讓我們來投胎,一旦投胎到這個體來,我們沒辦法把它珍惜,又不會藉這個體來證悟、來悟道,來得個心安,結果所造的罪過越來越深、罪過一直下去,這「邪定聚」。
最近我一個弟子,在新竹,他原來是甲級的流氓,他就很愛玩、胡作非為,自兩年來,胸部痛,痛得藥吃不好、醫生驗沒有,有一個因緣由他姐姐帶來結緣,我對他的背部捶了一下,我說:「喔!你這兄弟,你練得有夠喲!」「老師,你怎麼知道我是『兄弟』(河洛話,即江湖道上之人)?」「胸膛練得這樣在讓人捶的嘛!能挨得起人家捶,會捶人家的,不是兄弟嗎?」
他才靜靜的,「老師,我很痛苦的。」我說:「你要反省。」說:「啊!沒得反省了啦!我的罪惡貫滿天。」我說:「會啦!假使你有要反省、開始做,你就可以,開始反省,去懺悔。」我就送他一本「安心法要」|安心的方法,去看、去做。
最近我們舉辦這個法會一百三十四天,法會開始,我說:「你要回來顧油燈,晚上來顧油燈,顧三天就好了。」真的晚上乖乖的回來顧,顧三夜,一個星期一個晚上,顧到第二次的晚上,天亮的早上就好了、開了(註,胸痛就好了),就完全好了,完全好以後,才說:「老師,有佛也!我相信有佛呢!我昨晚在這裡顧油燈,在裡面自己看這經,老師,真的有佛,有神、有佛呢!我相信了,我病都好了、痛都好了,喔!怎麼這麼好啊!」
我說:「你有反省、有懺悔,你的心就安了,業一直消去了。」所以,老爸 、老母沒辦法他,還是要佛菩薩來牽。這個孩子就悟到他裡面還有一個人,他悟到裡面那個人不會騙人、不會拐人、不會說謊、不會做壞事情、不會搶人家、不會無所不為的,他說:「老師,我悟到那個對不對啊?」我說:「對啊!你開悟了啦!」我很歡喜的,我說:「你開悟了啦!你見到性了、見性了啦!」
「那麼簡單嗎?」「對啊!就是這樣啊!我們裡面那個不會說謊,不會邪淫,不會吃人家豆腐,不會要對人家怎樣,裡面那個不會,不會給人家騙、給人家拐、不會給人搶、不會給人家奪、不會給人家傷害、不會給人家誹謗,都不會,裡面那個不會、我們自己裡面。」我說:「我收了那麼多徒弟,你是其中的一個證悟最快,比其他的都快。」他說:「老師,我每個禮拜一定來顧。」所以,他現在晚上,一個禮拜一天,他都一定來顧。
所以,各位要相信,佛在那裡?我們的心,佛是什麼?不會騙人、不會歪人、不會纏人、不會激人,這就是真真正正的自己、真真正正的自己,那就是已經證悟到了,那是正的證悟,不是邪的證悟。
「不定聚」|在兩者之間,模稜兩可,證悟、無緣不證悟。「啊呀!無緣啦!算了啦!隨隨便便!」
「三聚戒」就是「正定的聚戒、正定戒」、「邪定的聚戒」、「不聚戒」|模稜可兩可、模稜兩可,隨性…,沒有想到旁邊的人被你弄得腳踝腫起來、臉都腫起來、脖子淤青一大片……。
希望各位,我們都能本著佛跟我們開示的妙法,我們來運用於日常生活中間、在我們生活中,我相信,我們這一生不會白走的。
阿彌陀佛!
祝福各位!
現在請大家來唸回向
回向
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
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
凡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
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
阿彌陀佛!
祝福各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