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十三年度易經大學結業典禮(二)
授業主題 : 2227集_九十三年度易經大學結業典禮(二)
播出日期 : 2005/1/11... 星期 2
授業內容 :
易經風水面面觀(2227)
九十三年度易經大學結業典禮(二)
各位十方善知識,大家早!
我們昨天,我們開始播出我們結業典禮的實況,我們所有來參與學習中華文化易經和風水學的同修。
我們所有的同修,王侯將相、販夫走卒都有,但是「法」是不分王侯將相、販夫走卒,這是世間的地位才有分而已,站在這個「法」是平等的,「法」就是我們每個人內在心靈世界,我們的智慧是「法」,那麼「法」是人人平等,能夠享受著「法」的法喜,我們若是違背著妙「法」的時候,我們就要接受著這個「法」的所有一切的苦的苦報。
曾經我們一位信徒先生,他住一間房子,原來好好的,自己吃飽太閒,他前面就再去給他蓋一棟彎彎的車寮,彎轉過來的時候,拳頭向回來,蓋好,瓦蓋好,第二天兒子抓狂,抓狂,開始就打父母親,打一打就出去了,你要找他,三天以後回來,回來就又抓狂,搞到沒他辦法。
有一天,他的媽媽爸爸聽人家說,才跑來仙佛寺,我才啊!你房子有問題啊!車寮快點拆掉啊!他說:「老師啊!我雖然是隨便搭蓋而已,哪有印驗。」「法」不分王侯將相、販夫走卒,都好、壞都有一個相應,所以我們法是平等的,人與人中間的待遇是不平等,但是也是很平等,這是每個人生生世世累積的因因果果啊!
各位十方善知識,易經的妙法就是在給我們啟示,給我們開示著,我們人在世間,我們一生中間點點滴滴,一生中間所有一切的酸甜苦辣之苦,都在讓我們體驗,有的是法喜,有的是悲哀,有的是愁容滿面,但這都是每個人,因因果果所帶來的,過去我們種善德,做好事,幫助很多人,現在我們所得到的,就是大眾對我們的肯定,大眾對我們的感恩,這也是平等之法啊!
各位十方善知識,我們易經大學所傳的課程就是這些,我們所傳的課程,不是在說,我要跟你拚館,我們絕對不是傳要跟人拚館的,我們絕對傳這個法,就是包容大眾,心包太虛,心包所有一切眾生,所以我們人若了解這個法則的時候,我們來學道,你就很有意義了。
昨天我們我相信大家所看,我們的結業典禮,所有參加的同修弟子,大家這麼斯文,大家這麼有氣質,我們也歡迎各位十方善信大德,善知識,我們全省在開班,歡迎你們隨時可以來報名,若是我們知道者,我們就不要失去這個機會,因為妙法難聞,妙法是出世間,我們要把握啊!
各位十方善知識,我們易經的妙法,無論王侯將相、販夫走卒,都可以學,我們做到很大的官了,也可以學,對易經,我們所了解的,也是很有限,易經的妙法,包括空相、包括有形、無形等等,都是離不開易經的真理啊!
易者對待,一體,一事二面為易;易者,你與我中間的心與心的立場相交換為易。
像前一陣子,我們在台灣媒體,我們喔!傳說我,師父和我們的總統陳水扁先生,就預測說他會二任都會連任,是用易經八卦五行來算。
那麼我們有媒體來採訪、來問我的時候,我說五行就是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舌頭、身體所感覺的,我們所看到一個人的行為,所聽到他的人所講的話,是不是能夠讓我們心安?所講的話是不是讓我們國家有沒有這個格?講出來的話是不是讓我們人民有沒有這個格、國格、人格、社會之格有沒有?若有者,我們心就安了,我們這個就是我們的所要給他支持,來做我們的領導領袖的人。
八卦呢,就是「忠、孝、仁、愛、信、義、和、平」八德為八卦,我們不是一般呵!我什麼卦?我要拚你,什麼拚你,這都是妖言惑眾,沒智慧的講法,易經就是在給我們啟示「忠、孝、仁、愛、信、義、和、平」這就是真正的八卦嘛!所以各位啊!我們在世界做事,我們要依照這八正道,我們八德之法,我們用在日常生活,這也是易經呢。
所以各位十方善知識,我歡迎大家來讀易經以外,我們等一下我們來聽我們的考試院院長姚院長,來參加我們的易經大學,我們這個結業典禮,對我們的學員學生的開示,我們也很感恩我們的姚院長,以所學、所研究的、所體悟的智慧,來為我們,來給我們全面,我們的同修弟子來給我們開示,我們也希望,以這個開示,播出來大家了解以後,我們會心得到心安自在。
(姚嘉文)
張老師、各位女士先生、各位同修、各位貴賓、大家早!大家好,阿彌陀佛!
很高興再來這裡給各位講易經,易經是很難讀的一本書,很奇特、很奇特的一本書,英文叫做The Book of Changes,在說改變,說變化的書,那麼易經在二十一世紀,有特別的意義。
因為我們知道二十一世紀和二十世紀以前,有很大的不一樣,二十世紀是癌症的世紀,癌症的世紀,二十一世紀是精神病的世紀,所以醫學界都跟我們說,二十一世紀的人患的病,最多是精神病,為什麼精神病會這麼多?因為適應不良,因為適應不良,因為世界在改變,改變很迅速,改變很快,又改變的面又多,我們都無法適應。
所以很多社會學家,他在警告我們社會,警告我們人類,警告我們每一個人說,你若沒能力可以適應二十一世紀的新的社會,你會得精神病,有的去自殺,有的得憂鬱症,有的家庭破裂,有的人生活不高興,不舒服不痛快,原因就是因為世界改變很多。
在好幾千年前,中國的能人就在寫這本書,來討論改變,給警告我們說社會在變,不是沒有在變,在變的理論,在讓我們知道說,世界在變,所以易經的一句話,說叫做「變動不居」、「變動不居」,「居」就是居住那字居,世界在變。
譬如像說這個花,顧得好好的,顏色也沒有變,顏色也沒有變;它有在變,你可能看不出來,你看它,你明天再來,這花已經不一樣,人也在變,人也有在變,人、只是有時候在變,你看不出來。
所以易經的第二理論,就是說「居則觀其變」,居則、居則觀其變,我們在那裡看,在那裡都要看什麼在變,人與人的感情也有在變,人身體也在變,花草也在變,天氣也在變,日月位置也在變,這是叫做「居則觀其變」。
教我們說要注意變化,不要想說今天就好好的,明天還是一樣,不是這樣,不是這樣,所以我們的能人跟我們說,有在變,你要注意,只不過是因為他看在變,像那司馬遷所講的變是漸變,漸漸地變,你看不出來,你變看不出來,易經說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」,一方面是說「變」不是一天變出來的,那是很久,慢慢形成,你說怎麼會這樣,變成這樣,為什麼這樣?它是其來有自,很多原因積下來的,累積下來的。
所以簡單,易經說,易經說簡單的理論就是說「冰凍三尺」,我們說外面冰結那麼厚,想說怎麼會一夜之間都結冰,絕對不是,以前我怎麼沒有注意「非一夜之寒」,寒這麼久,我怎麼沒有注意,昨天跟今天,不是差沒多少?沒有錯,差沒多少,但是積,日積月累,可能二個禮拜以後,冰就結凍三尺,這是第二個理論。
大家要注意就是說「居則觀其變」,有的人因為他在變很慢,這花草看都一樣,樣樣都一樣,今天的太陽和昨天的太陽好像一樣,天上的位置還是溫度都一樣,其實是不一樣,只正它的變化比較慢而已。
所以教我們說,你要知道說有什麼變化?我們的夫妻、我們的子女也在長大,我們的夫妻的關係也在改變,我們的事業、我們的生意、我們的環境、政治環境也好、經濟環境、股市的變動大家較清楚,都有在變化,有的說這個變化,忽然覺得說很surprise,說我們很意外,想不到,其實不是想不到,因為它在變化,我們不知道。
但是我們要確定知道說,是有在變,所以教我們說「居則觀其變」,既然有在變化,我們要怎麼辦呢?我們要怎麼處理,變化要怎麼處理。
第三個觀念就較複雜,面對變化,有二個做法;就是「改變」,第二是「應變」,或者「處變」,處變不驚那字處變,因應變化,這二個很深的,不一樣的做法。
一個是改變,我們能夠改變,像說家裡環境,我們能夠用冷氣,把它變成較冷,或是用熱氣把它變成較熱、較暖,適合我們的我們的需要,我們室內的溫度,能夠改變,外面不能改變。
所以,有的事情要改變,有的事情要應變,總是要處變就是說,我們面臨這種改變的社會,改變的條件,改變的環境,改變的溫度,我們改變的子女在長大,我們也是要父母也是要變化,夫妻都是有,結婚了以後,雖然感情很甜蜜,兩個都有在變化,心理生理都有在變化,要怎麼相處,要怎麼處變,一個是適應、應變、應變,一個是改變。
這二個,這是所有人類的智慧,在這個地方,在中國這幾年,這幾千年,它一直教我們這個理論,當然有很多人並不喜歡這種情況,漢武帝就不愛,司馬遷寫史記來寫歷史的變化,漢武帝就看了很不爽,就說:「我做皇帝好好的,漢朝中國我們在統治,漢朝我們的天下,皇帝我在做,為什麼叫做改變?」
所以對史記所寫的「變」的理論,他不喜歡,所以他就想要處罰,不過漢武帝也相當有度量,那本書沒有把它燒掉,沒有把它沒收,所以史記到現在看得出來,結果史記在寫,中國第一本的歷史書裡面,寫的就是改變的理論,他認為說天下有變,做法要改變,要不然會亡。
所以在中國,在易經裡面有一段話,都強調說「知進退存亡」、「知進退存亡」,特別從事政治的人,有權力的人,要知道什麼時候或是要當官的人,要知道進退存亡,要知道,不知道進退存亡,想說我今天就好好的,大概是永遠都不會改變,沒這個事情,沒這種的事情,我們要知道知進退存亡。
甚至一些易經的書,說得較清楚說,因為我們「變化莫測」、「變化莫測」;「當隱則隱」,應該退就要退;「當顯則顯」,應該出來就要出來;「當潛則潛」,應該潛入水裡,就潛入水裡,躲起來就躲起來,「當見則見」;應該出現,你就要出現;「當躍則躍」、「當飛則飛」,應該跳就要跳,應該飛就要飛。
所以這就是、就是這個叫做在講究說,我們對這個時代的變化,我們應該所做的,它有一句話說:「時而後言」,像你和人要發言,在皇帝面前要講話,你也要等時機,時而後言,時而後言,要等時機再來說,就是怎麼去適應時代,適應時代。
我剛才在說現在有很多人得精神病,在社會學的理論就是說他無法適應社會,有一本書叫做《第三波》,美國的書,台灣翻譯的很多,我們讀社會學科的大部分都有讀過《第三波》;第一波是農業社會,第二波是工業社會。
現在知識時代、資訊時代很多變化,又有一個例子,說你回去家裡,找你的小學,或是高中的同學錄,你看一看裡面有多少人住址變化?你的電話簿,去年的電話簿,今年翻起來多少變化?光這些親朋戚友,平常來往,去年和你很好的朋友,幾個現在沒有在來往,沒有在聯絡,今年和去年的電話簿比比看,就是工作在聯絡,電話也不一樣,有的又移址,有的換電話,有的換職業。
所以這種變化中間,人很難適應,我們大人較好適應,小孩更難適應,很多小孩要搬家,或是說我們的孩子讓別人養,他根本沒辦法適應,狗也是一樣,美國有在研究,一些離婚的夫妻,連狗都不快樂,我們夫妻共同養一隻狗,跟我們一起生活,夫妻離婚,你不管那隻狗是歸丈夫還是歸妻子在養,牠都沒辦法適應,狗比我們人還難適應,小孩比大人還難適應。
所以甚至有的在建議說,你孩子搬家以後,一定將他的玩具啦!舊衣服啦!玩的東西一起搬去,不要把他放在一個完全新的環境,在那裡小孩比我們還嚴重,那個傷害造成到長大還看得出來,你應該將他的嬰兒床,他的玩具,他的舊衫舊被都帶去,小孩會聞那個味道,會摸那個習慣,讓他能夠慢慢適應新的環境新的改變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。
美國有一個大法官叫做富蘭克林,富蘭克林我們很尊敬的一個大法官,他說一句話,他說:「人在社會想要發展,一定要有所計畫,要有計畫,你若沒有計畫,是浪費生命。」所以說他在做事情,從讀書開始都有計畫,計畫要怎麼做,今年、明年,長程計畫、中程計畫、短程計畫,都有計畫,沒計畫的人是浪費的,你若照計畫去做,是愚蠢的,你計畫好好,你若照計畫去做,你是傻人,為什麼不能照計畫去做,因為環境有改變,環境跟你想的,有很多不一樣。
所以你不能完全,完全照這個叫做,你的計畫、你的想像,你的預定的判斷下去做,你若照計畫去實行是愚笨的、是愚笨的,他這也是講出同樣的道理,講事實上,我們就要適應環境,照現今的現象去做事情,不是不能脫離這個環境。
所以這是很出名的,現在我們大家,都叫我們自己要做計畫,但是他也說,要計畫的,沒有計畫,是浪費的,但是照計畫去做,是愚笨的,你就要照現狀現實,你的背景,你現在所處的環境,進行調整。
所以社會學裡面,你們讀社會學,真正大學的社會學裡面,有一句很重要,一字很重要的字,叫做adjustment,中文說叫做調適、調適、調適,調適不良就精神病,調適不良就是失敗。
所以社會問題會造成就是因為一些環境的變化,農村社會的人跑來都市,台灣這個國家的人跑去美國、跑去日本,完全不一樣的社會,我們的歐吉桑、歐巴桑,孩子去美國留學,帶去那裡住,都不會習慣,若能適應,他會活得很快樂,不適應的覺得回來鄉下較好。
現在很多人,從鄉下來台北市住,孩子孝順,要帶父母來台北市住,你沒有讓他相當的適應,可能自己有問題,還是孩子不會,讓他能夠適應台北的生活,結果他不快樂就回去,有的人造成在台北因為關在家裡,跟左鄰右舍也沒在來往,造成甚至自殺,甚至得某一種精神病。
也有一種是我們這個叫做適應不良的問題,整個社會學在說的,大部分是在說適應的問題,在說適應的問題,有的人、有的人是說,有一天我們人類,能夠去太空住,我們去太空住,給你一間房間,地球的人口太多,讓你去太空居住,太空層讓你住,他的問題不是物質,不是沒飯可吃、沒水可喝,沒有空氣,問題不是在那裡,問題是你是不是能夠適應?是不是能夠適應這個問題?
我那時在台北在處理違章建築,我研究所的題目是「違章建築」,在司法上的地位在說「違章建築」,台北市政府為了要幫助這些窮人無家可歸,所以違章建築要處理違章建築、清除違章建築,安排違章建築的住戶,去住我們蓋很多國民住宅,叫他們搬去那裡住,給他們很便宜的租金或者是分期付款、房子好很多、不會漏雨、不會漏風、環境也很好,但是他們住不高興,住不習慣。
在國民住宅裡面,一人一間,門關起來,左鄰右舍都沒有在來往;在違章建築房子很差很髒,但是隔壁喊著,孩子有事情稍微照顧,有事情,出來就跟隔壁聊天,大家都認識,在那個地方有這個困難,所以違章建築的住戶,搬去國民住宅後,並不快樂。
我一個朋友,我是寫法律的違章建築,法律的一面,有一個朋友社會系的,他寫它的精神面,精神面、社會面,他說違章建築這種處理,雖然政府的一片好意,但是對他們來講,並不快樂,並不快樂,那就是適應上的問題。
所以我們很多監獄的外面,我在美國在讀書的時候,去看很多監獄,印象很深,就是他們外面,都有一間房子,叫做midway,叫做中間,中途之家,中途之家,中途之家不是只有這間房子而已,是一個、是一個、一個組織,有一些人關很久,出來社會,中途之家把他接過去,像我們現在的關護人協會一樣,接去讓他怎麼適應社會,要不然他出來無法適應,工作找不到,裡面的生活跟外面不一樣,這會造成很大的問題。
所以在這裡,我們知道,易經給我們教的理由,我在說的,可能跟張老師跟他張老師說的有稍微不一樣的切入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