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運大同篇(四十一)-不獨子其子(八)
授業主題 : 3322集_禮運大同篇(四十一)-不獨子其子(八)
播出日期 : 2008/1/14... 星期 1
授業內容 :
易經風水面面觀(3322)
禮運大同篇(四十一)-不獨子其子(八)
各位十方善知識,大家早安。
我們繼續來講解《禮運大同篇》,「講信修睦」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真言,我們人的講信,要講信用,我們世間入世法的信用,和出世的信用,大家都是一樣,都非常重要。
我們還沒來到世間以前,我們在天上的世界,靈魂的世界,無論是父母、兄弟、夫妻等等呢,都是前生所約而來啊,不是在這生所決定,這生是決定著未來生。那麼我們這生也是前生所、每個人所發的本願,所以才有「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」,這也是都在履行著「講信修睦」。記得,我們不要和煩惱相處,若是我們和煩惱相處者,如影隨形,寸步難離開著煩惱。我們棉被蓋著,煩惱也照常在心裡,我們不要把它煩惱,煩惱也是存在,從哪裡來的。
記得,王禪老祖給我們開示:我們人不要貪,自己力量不夠的,我們就不要超出自己力量;自己力氣不夠的,我們就不要勉強;自己沒辦法做的,我們就不要隨隨便便,來答應人家。到時候呢,我們人的失信,這是非常不慈悲的作法,我們已經違背了講信修睦。
我們把所有的父母親,多生的父母,我們都是來到世間,有機會投胎出世,我們要將世間的法寶,要傳回去給我們的祖先,多生的父母共同來體驗。可惜,我們忘記了,讓世間的名利,看得到拿不到的也想要,看不到拿不到的,我們也想要,所以這是都我們人,最煩惱的人生啊!
曾經有一位老先生,活到九十六歲了,九十七歲,來到仙佛寺,還很健康邊走邊看。我在我們仙佛寺後面,如來園的地方,我在那裡,在看著我們那些五百尊者的聖像,我也過去,我一定合掌跟祂們禮敬一下。這歐吉桑老阿公,他也是給祂們這些,一個一個一個給祂禮敬。
我心裡嚇一跳,這個老人家這麼有禮貌,每一尊都要給祂尊敬。當時我心裡一直在想的時候,我就五百羅漢那裡繞到前面,我在那裡坐那裡等。等差不多一個半鐘頭,老阿公一尊一尊拜祂,拜到完,他才跟我說:「年輕老師喔!」我說:「是。老阿公,你怎麼會對些聖像,五百尊者,五百羅漢,給祂們禮敬?」
他說年輕老師啊,你要知道,這五百尊的現象,都我的經過,都是我過去的行為,和我的心靈的表現,這都是我過去,所帶來的習性到現在,都這麼多五百尊者,五百羅漢示現給我看,所以我感恩祂。我要改變著我過去的壞習慣,我已經,今天我給祂拜拜後,我發覺我的壞習慣,都已經不會再發生了。我已經九十六歲了,九十六年以來呢,我吃過多少鹹酸苦淡和澀,你們年輕人還體會不完的。
我已經九十六歲的人,我已經體會到,我們五百羅漢五百尊者,祂們每一個人的表現,雖然是外面的表現鹹酸苦淡,嘴歪一邊的,還是裝一個,很怒目金剛之相的時候,但是,祂們內在一尊佛,一尊菩薩,那麼清淨啊!阿公講一講,他就自己一直走,走得很快的,手撐著,這樣一直走過去。
我看到他的背影一直過的時候,我由心會起一個讚歎,很感恩佛菩薩示現給我看,也開示:我們一個人活到老,學到老,我們年輕所有一切的經過,都是我們人生的體驗,我們要看別人的表現,行的時候,我們就要在啟發著,我們自己內心,和我們的頭惱的思想,這也是叫作「不獨子其子」的真理啊!
所以王禪老祖大慈大悲開示:我們每個人都人的子,天子,人子,學子,我們都要對大自然一切,我們給它尊敬的心。我們對大自然,所有一切對我們的教育,我們要虛心納受,我們要把心量打開。我們要了解到大自然,所有它的風吹草動,山河大地,草木,都是我們的老師,我們即是天之子啊!
各位十方善知識,子者,教育啊!教育:有「受教」與「他教」。育者:「受育」與「育眾生」。我們都皆是,我們的聖人聖士,賢人也,這都是「不獨子其子」的教育,最殊勝的金言。
「受教」,我們來在世間,自第一口氣,哇!那聲到最後,哎!一個氣喘出去,就沒有再吸進來的那個時候,無論是五十年、一百年、三百年、五百年,這中間,我們都在想,天地山河大眾的教育,我們要感恩。這就是教我們,每個人來到世間,要學習著心量寬闊。
所以,我們現在的教育與以前的教育不相同,我們現在的教育,就用電視在給我們教育,媒體給我們教育。媒體的教育,你看到非常生氣的時候,我們要來反回來想,反向來思考。反向思考呢?叫作「受教」。有的人說,罵說「這個孩子不受教。」因為他沒有開悟,父母親也沒有開悟,沒辦法將在世間的受教的層面和這個角度等等,所以我們要受教。我們本來就在受教了,我喘一口氣,也在受教;眼睛眨一下,看到一草一木,也在受教;我們這念頭,所想的一個念頭,也是在受教。
我們也受栽培,我們受國家的栽培,我們要會知恩、感恩、報恩。我們很多學生,爭取到公費出去留學的時候,結果不回來了,把自己的國家嫌得一無是處,這種的很多。讓國家栽培,社會栽培,領著政府的獎學金出去,結果出去,不回來回饋給我們的社會,回饋我們的國家的人,反回來,對自己國家來嗆聲,這種孩子也很多,這都沒受教。這不知道好知恩,不知道感恩,不知道報恩,有一天他一定會失敗,因為他所出去的,所用的經費是我們二千三百萬人,共同所給他栽培的,不是哪一個栽培的。
尤其我們國家很多能人,栽培出去外面,再回來以後,本來這些能人,就是我們二千三百萬人所共同所依託,學道了以後,回來為全民服務,為國家來服務。結果呢?我們政府這個政黨的輪替,政治的輪替要用某某人,都看作「這是我黨的人,我不讓你用。」這種的黨,這種的執政的也好或者沒有執政的也好,這種的都不是有智慧人所講的話,都沒受教的人所講的話。
我們栽培人出去外面讀書,這是花著二千三百萬人所繳的稅金,是我們二千三百萬人所共同栽培的,為什麼回來台灣,自己國家以後,我們政府要用他,結果來分作「我是什麼黨所栽培的」。千錯萬錯,沒度量的少數人,錯誤的思想,自私自利的思想。若是讓這種的人,要來為大眾服務,那麼我們的國家,我們的社會,一定再走入著鬥爭,自私自利,這是非常不好的。
所以我們受到教育,受到人家培養,國家社會給我們培養,是二千三百萬人共同的培養,不是我們某一個黨的培養。黨是一個團體而已,農會也是社會團體,我們的很多很多民間的基金會,也是社會團體。所以各位啊,我們培養任何一位賢人、賢士、聖士、聖人等等呢,都是要讓他發揮來,履行他在天上世界和當下和全民,講信修睦。
不是我們所學了以後,我就自我,我來保護著自己,傷害他人,不顧整個政府,不顧整個國家全民的福利。所以我們才會造成社會,這麼怨怨嘆嘆,這麼多的不幸和不高興的事情發生,因果循環,循不完。所以我們若未來,任何一個政黨也好,任何社會團體也好,我們所培養的人,都是大家共同的資產,我們共同所尊敬的賢士,賢人,聖士,我們要讓他們發揮,我們仰仗他們的智慧,來服務我們整個社會和人群。
各位十方善知識,教育者,我們有「受教」與「教他」,尤其我們要教別人,天下間教別人的呢,是父母教子,學校老師教學生,我們的宗教修行,師父教弟子,這都是教,教,教他。但是身為要教他的人,一定要大公無私,天地無我之心,做得了的以身作則。在以前我們佛教一位大菩薩,我們也很多菩薩,已經修成正果的,以近代呢,一個廣欽老和尚,他是在教他,以身作則做給大家看,做給大家去悟去悟。
他有空的時間就念佛,他念佛不是為自己念佛,為眾生,為培養眾生在念佛。每一顆這個佛珠,每一顆佛珠所念,他都用他的心的光,來教化著社會這麼多糊塗,迷掉的眾生。有的人看作說「啊!我們的廣欽老和尚,很認真在念佛。」念佛,我們若有的不了解的人,看到他的表面在念佛,若了解的呢,我們看到他,在將所有眾生的煩惱,集在佛珠,他的心裡,心眼裡面,為他們消災化劫,為他們度一切苦厄。
所以我們國家,若有更多修行的人,修行的賢士、聖士、賢人、菩薩和尚者,我們要給他尊敬。因為,你不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,我也不知道你心裡是在想什麼。所以,我們都是在受教和教他,教別人的。但是呢,我們社會上沒開悟的很多,常常製造社會亂象,批評著眾生,批評我們的國民,批評我們的全民,這都是很不好的行為啊,不是教育。所以各位啊,我們在世間,我們所受教的是有夠多。
一隻狗在吹狗螺,就讓我們想到,不知道哪一戶人家已經有人要往生。像狗在相吠,一定不知道有什麼人,靠過來在狗的生活,眼睛所看的環境,或者他主人的旁邊,這都是在給我們教育。教育著:狗牠的忠,教育著狗,狗牠的所有的,忠於主人也好或者不安,所發出來的吹狗螺,這都是在教育啊!
所以各位,老祖給我們開示:身邊的一言一行,身邊的點點滴滴,都是我們的老師。才有「三人行,必有我師」的道理啊!育者,我們受到國家給我們培養的。相對呢,我們也要來培養別人,爸爸培養我們,我們培養子女,子女培養再孫子,這都是因,因地果環生,因、地、果、環生,一直在循環的道理。
所以各位十方善知識,人與人中間的好緣分,我們要珍惜,我們不要常常要破壞人與人中間的好善緣,若是我們破壞者,我們一定受到各種的煩惱。這就是受教,受到社會人群,山河大地和自己良心的教訓自我。所以各位啊,我們要如何做到能夠說,心安無罣礙,無恐怖,無顛倒夢想,無煩惱,然後能夠斷掉煩惱,要這樣是不簡單啊!
但是王禪老祖給我們開示:無論是我們所看的,山河大地的變化,人事的變化,自我心靈思想的變化,我們都要感恩,我佛慈悲啊,感恩著佛的慈悲,感恩著如來的慈悲,感恩著上天的慈悲,讓我有機會來受教。所以這也子啊,「不獨子其子」。
所以我們宗門一直在推動著,我們的教育,社會再教育,就是我們全省到處開易經班。開課的目的,我們也是將聖賢的妙法,講給大家了解更多,了解更多,能夠教他又教自己,培養他人又培養自己心靈,培養自己的堅強意志力。
我們這個正月十五日,我們在台北「中和道場」初級三班,我們要開課。在中和市和東社區活動中心,在這個二樓,歡迎我們附近地區的,我們能夠來學易經,做人處事會安心。
再來呢,我們的正月十六,我們在「台中北區道場」初級三班,我們在大德公園管理處二樓,就是台中市北屯區平德路3號。
我們這是,大家共同來學道和受教和教他。